來源:加盟網 編輯:加盟君 2021-06-29 12:58
“在折騰中前行”這句話,用來形容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賈國龍再合適不過了。從內蒙一個不足20平的街邊小吃店,到擁有71家門店、年營業額達20億的中國***大西北菜餐飲連鎖企業,這個過程賈國龍用了25年。過程中他從未停止過折騰,從“西貝莜面村”到“西貝西北菜”再到2013年8月改回“西貝莜面村”;從《舌尖》黃饃饃到《舌尖》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面,再到與傳統餐飲連鎖企業運作模式相悖的“非常好吃戰略”,整個過程中他一直是輿論的焦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充滿話題的餐飲連鎖企業***和他的“西貝莜面村”的成長歷程吧。
賈國龍大二退學做小生意,21歲就成了萬元戶,從小地方的小飯館殺將出來,靠羊肉和莜面掘金大城市,想要做到上市公司,已扎根餐飲業20多年的賈國龍,看上去統共分了3步:
***步:神經衰弱不誤賺錢,土地方整洋事兒
賈國龍是60后,土生土長內蒙人。1986年9月考上大連水產學院,1988年5月因被神經衰弱折磨而退學。讀大學時從大連倒賣“大重九”回巴彥淖爾盟臨河市老家,賺了幾百塊。
退學后,母親和姐姐分別拿出3700元和1800元資助他做生意,他又跑到石家莊進上小商品,賣回內蒙古,從中賺取數倍甚至10倍的差價,這讓20出頭的賈國龍幾個月就進階為萬元戶。
此后,賈國龍開始做餐飲,土地方整洋事兒。他說,“我還開過很前衛的咖啡廳、酒吧、西餐廳。在小縣城,就我舍得請很有名的設計師、投巨資裝修,壁紙、進口仿木地板,我處處引領潮流。”
理想拗不過現實,他的“西貝酒吧”賣洋酒、雞尾酒,客人卻要喝二鍋頭。應客人要求不斷調整,***后“西貝酒吧”賣得***火的產品變成了砂鍋面片,賈國龍干脆做成了中餐館,跟著市場變化而變化。
1995年和1996年,還不到30歲的賈國龍,經歷了創業以來的***個小高潮,年入百萬,生意好到讓他覺得臨河太小。
第二步:載兩個跟頭,才知道自己的長處
賠了兩次一百萬,結果是賺到了1個億。
其實賈國龍還是很謹慎的,28歲時經朋友介紹,賈國龍來到北京西四附近的金王子酒店,想謀個差事,為的是偷師學藝,考察市場,他還花800多塊“巨款”給這家國營酒店負責人送了套茶具,但還是沒能得到那份工作。
被人家鄙視了:“她覺得我是小地方來的。”
1997年,賈國龍像是等到好機會了,被一個朋友的電話帶到了深圳,轉給他一間很豪華但不景氣的海鮮酒樓。賈國龍激動啦:“我從沒想到能一步到位做那么好的酒樓”,沒想到,這是個坑。
他從內蒙古大飯店花重金請來幾名海鮮廚師——內蒙古請海鮮師傅,這個決策嘛......做了9個月“怎么也做不起來”,虧了100多萬元后撤出。
接下來的這個決策嘛,就與眾不同了,臨撤退之前,他給深圳一家海鮮酒樓的老板送去6萬塊錢,為的是能留下6個人拜師學藝,這些廚師后來陸續返回內蒙古后,成為賈國龍在臨河、包頭等地做海鮮的人才資本。
本想著再蟄伏幾年,又一個機會來了,臨河政府要在北京設辦事處,1999年,他承包了北京金翠宮海鮮大酒樓。辦事處與餐廳緊挨著,承諾所有的吃飯接待都交給賈國龍。借力打力沒有給他帶來好運,賠錢的速度刷新了自己的記錄,4個月下來,100多萬就打了水漂。
這回賈國龍坐不住了,看來海鮮命里不注定,他把海鮮一鍋端掉了,改為莜面村,專賣蒙古菜,那個時候的XX消費已經很猛烈了,宴請講究的高大上,一個字,貴!他光賣莜面、羊肉和土菜,要支撐2000多平米的高端酒樓,有點孤注一擲的感覺。
接下來的3個月,賈國龍花10萬塊請歌唱家德德瑪做代言人,先后在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和北京電視臺投放廣告。他不再按臨河的消費水平,給大城市的消費者定價,漲價!在內蒙古白送的酸黃瓜,在北京賣6元;在內蒙古賣2塊的一籠莜面,在北京賣18元。
沒想到,鄉土風大受歡迎,莜面村的日均流水如登臺階一樣從2萬元漲至4.5萬元。這年11月,賈國龍創立北京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到2002年底,西貝莜面村在北京的營業額已達1億元上下。
第三步:踏踏實實做上市,生意真正成企業
現在西貝餐飲集團旗下連鎖餐廳60多家,直營店遍布北京、深圳、天津、上海、廣州、沈陽等大城市,年營收達到13億元。
做到這個程度,就可以琢磨情懷的事兒了。賈國龍早就想著上市,2011年就啟動了上市計劃。
根據西貝的3年戰略規劃,從2012-2015年,營收實現不少于30%的年均復合增長,2012年營收13億元(凈利潤率超10%),2015年要達到30億元,2020年要超過100億元。
從2012年開始,西貝開始編制規范的財務報表。根據相關監管要求,上市需要提供3年的規范報表,以此順推,西貝***快在2015年上市,當然,政策環境變數也很大。
政策的事兒他插不上手,只能死磕自己,他已經做了三件事:
***件,猛開直營店,直接打爆款
賈國龍認為,加盟店固然可以快速擴張,但質量難以把控,所以只做直營店,門店多不一定都賺錢,做一個成熟一個,90%以上都盈利,就是西貝正在做的事。不過他也放了“大話”:西貝的愿景是開到5000家店,全國每一個城市都有西貝,甚至全球一些主要城市都有西貝。
西貝的上市旅程一開始,便拿火速躥紅的“黃饃饃”打頭陣。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陜北綏德的黃國盛老漢和他的黃饃饃名聲大震。2012年6月,黃老漢正式簽約成為西貝西北菜推出的“西貝黃饃饃”之形象代言人,師傅的手藝從他那學,原料也從他的家鄉來。
為此他還在陜西綏德建立了五谷雜糧原料基地,西貝組織綏德老鄉種植傳統品種的五谷雜糧,并提供技術支持,以充分保證雜糧的天然健康,同時承諾將以市場***高價收購。
2012年一年,賈國龍賣了1000萬個黃饃饃。
第二件,不停做減法,專攻西北菜系,奔著標準化
他將西貝莜面村正式改名為“西貝?西北菜”,在小吃里研究大文章。一旦實現標準化的大規模復制,小吃商業成長空間非常大。
他將西貝的菜譜重新調整,壓縮了菜的品類,新菜譜做了分級,***大的變化有兩個:炒菜減少,羊肉泡饃、西北涼皮、肉夾饃、大盤雞等傳統名菜增加。他的想法是:菜單下一次調整,炒菜就不再出現。
他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定為兩種食材:牛羊肉,西北人愛吃牛羊肉,也會做牛羊肉;五谷雜糧類,西北面食的豐富性獨步全國。
盡管西貝的食材有160多種之多,一家西貝餐廳的采購預算中,用于牛羊肉的占比在50%左右,五谷雜糧在20%-30%之間,在餐廳當地采購的時鮮蔬菜、禽蛋和調味品不過占比三成左右。
中餐想做大,標準化是繞不過去的坎兒,好在西北菜的手藝,還真的有利于標準化:烤、煮、蒸、燴、燉、燜、拌、烙,也許這是賈國龍盡力壓縮炒菜比例,又不影響西北菜整體風味的背后原因。
第三件,做精供應鏈,不惜成本不怕價高
西北菜的手藝不復雜,想要原汁原味、始終如一,***難的是要持續提供上好的原料。西貝在全國布局開店,其多數食材得從千里之外的內蒙古和陜北進行供應,真正考驗西貝的將是其供應鏈能力。
草原牛羊肉應該在什么季節采購,如何進行采購量預測,具體采購哪些細分品種,采購之后如何儲存并運輸到全國各地的終端店面?這些細節,得是多年歷練的行家,才搞得定內在曲折的管理體系。
天然牛羊肉比北京市場的牛羊肉一斤貴5塊錢,西貝烹飪的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味精雞精等,甚至連調味用的醬油都不允許含提鮮劑,務必選擇18塊錢一瓶、靠180天自然發酵提鮮的醬油品種......
說起來容易,做不做也很少人知道,味道卻是不會騙人的。
有人懷疑標準化是否***終還是會影響風味,沒事,一種風味不可能包打天下,食客太多,市場太大,圈一堆就夠。站在做企業的角度,這更不是大問題:有所得必有所失,看你想要什么了。
***后不說兩句價值觀,好像不提范兒:賈國龍的策略夠精明,商業理念也很樸素,心懷敬畏之心、尊重之心做餐飲。陜西人說話***樸素:什么是尊嚴,就是把人給尊重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