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7-06 09:23
“定位之父”特勞特和里斯,恐怕不會想到,在50年后的中國大地上,定位理論會引發一場戰火。
事情是這樣的:
職業網特約作者壽文彬的一篇文章:《西貝花了幾千萬才搞明確,它把餐飲人都帶溝里去了》。
100多個媒體轉發,瀏覽量近千萬,百十個***大v參與!
快刀何、小馬宋等***人士紛紜參加論戰,甚至樹立定位PK群。
如今“戰火”漸熄,但餐飲企業每天的經營沒有停,我們餐飲人到底該怎么看定位理論?這個事件的背后,餐飲人不得不知的本相又是什么?
01
不看需求做定位就是自掘墳墓!
市場是由供需關系組成的,企業端是供應,花費端是需求。
企業的一切戰略必定要以花費需求為原點,這本就是樸實的商業道理。
而定位理論把認知放在了一個極高的地位。
01市場出生于需求,而非認知
在呷哺呷哺出來之前,1個人在外面是很難吃到火鍋的,即便是火鍋行業的引導者,也無法解決這一痛點,直到呷哺呷哺1人小火鍋出來,小火鍋才成為市場。
呷哺呷哺如果只看認知——火鍋等于聚餐,那1人食小火鍋永遠不可能出生。
“如果我是一個花費者,我會想,你是榴蓮披薩的首創者,跟我有什么關系?”樂凱撒榴蓮披薩開創人陳寧如是說。
花費者的邏輯很簡略,好吃嗎?我吃得慣榴蓮味的披薩嗎?
即便是業內公認的品類首創者,樂凱撒也知道餐企經營的原點是花費需求。
那么,為什么定位理論要強調認知呢?
因為有用。
特殊是品牌籍籍無名,而又迫切須要打入市場時,打認知是一個捷徑;
如果能順利找到品牌在花費者心智中的地位,自然會省掉很多教導成本。
而對企業端來說,也能集中精神,更容易把一件事干成!
以老鄉雞為例,老鄉雞打了很多年的安徽連鎖快餐的認知。
養雞起家,后來轉行成賣快餐,這就面臨一個問題,重心到底該放在養殖業,還是餐飲業。
這時,定位就施展功用了。
當時來看,老鄉雞的養殖等業務也賺錢,但不溫不火,反倒是快餐店經營良好,且當時好的快餐很少,是個機會。
因此,老鄉雞勇敢砍掉其它業務,全心做快餐。
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當時的快餐掌柜要是夫妻老婆店,臟亂差是常態,花費者對更有品德的快餐是嗷嗷待脯。
同時,老鄉雞改了名,出走外省后,又全體回到安徽,直到老鄉雞成了安徽快餐的***性引導品牌,才走出武漢、南京,如今直營店已經開了600多家。
但是,有用就能成為企業經營的性原理了嗎?
顯然不能。
這所有的一切,都有個前提:需求。
快餐是剛需,花費者也須要低價高質的快餐,這才是老鄉雞起飛的癥結。
如果企業生產的東西,花費者基本沒有需求,哪怕再強調認知,再居心生產,都沒有市場。
市場是由需求驅動的,而不是認知,認知只是幫助。
02需求是變更的,堅守認知是一葉障目
“一年賣出三億多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的香飄飄,曾經是杯裝奶茶的引導者,全國銷量。
很多人都知道,這是認知;但現在,還有多少人買奶茶時,能想起香飄飄?
自2012年起,香飄飄的營收增速就開端變慢,2014、2015年甚至涌現了負增加,今年上半年,虧損5000多萬。
為解脫事跡頹勢,它推出了瓶裝液體奶茶、果汁茶,但市場反響都十分冷漠。
奶茶的顧客群原來就是年青的,不斷更新迭代的,香飄飄原有的顧客群早已過了喝奶茶的年紀。
原點顧客群沒有了,市場也自然沒有了。
不僅是香飄飄,實際上,在有門店的茶飲行業,競爭也非常之劇烈。
那些做奶茶、做果汁做了7-8年的品牌,以前生意一直順風順水,直到去年,突然受到沖擊,顧客群被喜茶、奈雪的茶等新中式茶飲分食。
連果汁、傳統奶茶都被90后、95后“嫌棄”了,他們要喝的是用新穎水果、上好茶飲制造的新茶飲。
市場瞬息萬變,需求也是時刻變更的。
需求變了、市場變了?餐企變不變?
是持續固守在某個定位、認知里,還是順勢而為,勇敢改造?
要知道,在餐企發展的某個階段,定位是大有裨益的;
但不能說保持個十年百年不搖動;
因為需求變了,即便花費者還有認知,也不會被激活,也就無法發生交易。
02
盲目信任定位,會讓企業短視
你不能因為治好了一個人的手指頭,就對外說,這個人的命是你救的。
同理,你不能因為給一家企業做了定位,后這個企業勝利了,你就說,這個企業的勝利全仰仗于你的定位。
小馬宋說了一句話,一個給蘋果供給垃圾袋的公司,也可以寫上:蘋果公司合作伙伴。
一個企業勝利了,是綜合協作的成果,哪里是一件事做成的呢!
定位只是企業經營的一小塊,重要和品牌相干,怎能疏忽為餐企貢獻力氣的產品、員工、運營、管理等?
人性都是攬功推過的,這在咨詢行業尤為突出。
勝利了,就全是定位的功績?失敗了,就是企業其它方面沒做好?
不為成果負責,推委卸責、錯了還不承認糾正……
西貝的合作伙伴——華杉老師曾說過:“沒有華與華,西貝一樣會勝利”。
不能過火夸張定位的用途,否則就會讓餐企短視、片面,無法找到企業真正的優勢和勝利的法則。
03
定位之爭的背后:咨詢行業的亂象
門檻低、收費高、不負責
其實,這場聲勢浩大的嘴炮,吵的基本不是一個東西。
壽文彬先生并不是要貶低定位,只是告知餐飲人,不要迷信定位,否則,就會亂了企業經營的陣腳。
也實在是因為,定位所屬的咨詢行業很亂。
01誰都可以做定位
現在,行業里做定位的,大多是從特勞特和里斯傳承下來的。
這種還是比擬靠譜的。
也有一些定位巨匠,功力不夠,機緣偶合地就勝利了。
操作的項目里,失敗地比勝利地多,但他們對外只說自己勝利的。
更不靠譜的就是,那些讀了幾本定位書,就號稱自己是定位巨匠的人。
但在國內迷信定位理論的大環境下,各種牛鬼神蛇都來做定位項目了,咨詢行業魚龍混淆。
02收費幾百萬,卻不為成果負責
在國內,找個定位巨匠,一單收費都是幾百萬。
貴嗎?貴。
但貴還不是恐懼的,恐懼的是,貴還不必定有用,很多巨匠都不為成果負責。
記者身邊恰好有一個餐飲老板朋友,正在遭遇定位之苦:
這個朋友創業三年,小有造詣,手頭有了些閑錢,就請了一個***的營銷巨匠給餐廳做定位。
巨匠來了之后,以為該餐企的格調不夠,就指著餐廳說,全都給砸了。
此后,餐企每天都在改東西,在巨匠的感召下,員工也很高興。
但,不久,餐廳的營收竟然直線下跌。
以至于現在,這個朋友不得不伸手向朋友借錢,來度難。
這個朋友就是被這些定位巨匠忽悠了,以為定位真的是神丹妙藥,讓定位凌駕于企業戰略之上,由此釀成了苦果。
定位理論在實際運用時,確定有勝利案例,也有失敗案例,原來實屬正常,但有些定位巨匠既收了昂貴的費用,在操作失敗后,還要全甩鍋給企業,這就不太厚道了。
小結:
定位有用,但不能迷信,否則就會帶來災害!
“品牌+品類”的命名方法,是典范的定位理論,有的品牌用勝利了,如楊記興臭鱖魚,但在現實生涯中,失敗的更多!
其實,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第三方咨詢公司亦如是,它對餐飲企業的作用,更多的還是錦上添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