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加盟網 編輯:加盟君 2021-06-29 12:58
在中國餐廳,廚師好像就被困于廚房,除了不斷的制作菜肴和研發新菜,就很難發現其他的價值。當然你可能說廚師嗎,就是在廚房發揮余熱,但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大廚絕大多數對餐廳是沒有“額外”生產力的,即便是名廚,也不都具備“額外”生產力,究其原因這是為何?
一、廚師本應該成為一個餐廳的“靈魂”,反觀我們,并沒有!
普通廚師也好,名廚也罷,本來應該攜出品之功,深深參與到一個餐廳的品牌文化、理念、價值主張的構建去里。但是,并沒有。不知道是廚師兄弟們太尊師重道,對于學來的煎炒烹炸的固定菜式,不敢輕舉妄動一點點,還是平時體力勞動太多,身體為追求平衡,不愿意多動腦子。反正我看到的常常是,一個廚師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工作,開出的菜單不會有太多變化。根本沒有依照一個餐廳的價值主張追求上,去設計和創新,就別提和這家餐廳的定位、主張契合了。當然,很多時候,也不怪名廚/廚師們——這個問題連老板也兩眼一抹黑。
我們不是說一定要把魚香肉絲的傳統原、輔、調料一個不用,楞是再炒一個新的魚香肉絲。我們說的是——哪怕是微創新呢。
甚至于有一些名廚甚至是反市場的。因為過去的積淀和榮譽,讓他更堅信自己的出品,甚至抱定一種觀念:“老的一定比新的好”!比起普通廚師,甚至更少了面對動態市場的變通與創新。
因此,從這個維度看,和手藝達標,毫無名氣的廚師相比,名廚并沒有貢獻額外價值。
二、限于種種因素,國內名廚的名氣僅限于業內——要知道,名廚能帶來生產力的地方是在食客那里。
國外教育普及,廚師并不是一個因文化教育不足,走向社會為數不多的職業選擇。比如法國,他們名廚的名氣可不僅限于行業,他們是社會明星,可以和演藝明星、體育明星、政壇大佬、大學教授齊名。而且,他們大多會著書立說,擁有海量粉絲。如此,他們名下,或他們參與的餐廳,就直接獲取了“粉絲”顧客。在國內,包括業外媒體,也逐漸把“烹飪”和“藝術”對等,但遺憾的是,整體社會并沒有這種認可。大董可能是個“有限的”例外。大董把自己和餐廳品牌捆綁,俘獲了一批京城高端餐飲市場的“認可者”,還談不上“追隨者”。
三、國內的餐廳生產模式,顧客和廚師是割裂開的。
國內餐廳,顧客和廚師是缺乏互動的。就算你天大的名廚,客人并不知道。有的會在前廳掛上名廚招牌,我覺得這不會有太大作用——君不見,現在三五十平米的館子門頭上都寫著:名廚主理,工薪消費。客人見怪不怪了吧?
其實,名廚和客人要有互動,當然,不僅限于名廚,普通廚師也應該。社會的文明來自專業分工,人們還是愿意相信專業人士的。更多的互動,比如美食普及、基于社交媒體的交互,這會加深餐廳在顧客心中的痕跡,培養顧客粘性。讓他們感覺這家餐廳是活的,是動態的,是有血有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