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7-07 09:03
“在趨勢面前優勢顯得特殊微小,環境再惡劣,倒下去的也不是先知先覺的人……現在和以后都不是拼大和多而是小和強。”
這是彼酷哩烤全魚的開創人田學偉近的感慨。
從16年前到鄭州應聘火鍋店傳菜員,到2016年鼎盛時代,創建4個品牌,擁有超過100家門店。
再到如今聚焦一個品牌,65家店,砍掉所有不盈利的門店,轉而向管理要效力。
“烤魚大叔”閱歷了相當長的餐飲周期,在開店、做副牌上走過不少彎路,也悟出了很多經營真理,對當下的餐飲環境也有明晰的斷定和應對。
今天就來看看他的年終總結,愿望對你有所啟示。
1
跳過大的坑
盲目開店,現在如鯁在喉
干餐飲至今跳過大的坑,就是前兩年盲目開店。
2016年,我們的營收超過1600萬。那個時候,認為自己的品牌很厲害,自己無所不能。又是做副牌,又是去三四線。
但近兩年一下子關了一二十家店。
好的時候,感到借著那個勢還不錯,不好的時候,營業額低于那個數的時候,馬上就捉襟見肘了。
這都是以前頭腦一熱進的水,現在來還債。所有的決議都不能拍腦袋,拍腦袋的成本太高了。
砸錢是一,這不是一件衣服不要了就扔掉,還扔不掉,卡到嗓子里很苦楚,須要幾年能力消化掉。
我現在就很懂得為什么有些老板把店關了跑路,因為他合同沒到期,欠的租金(可能幾十萬)交不起啊。
遣散一個店和開一家新店的成本一樣高,不是關店就拉倒了,還要把會員保護好、跟商場處置好關系、把門店恢復原狀、外地員工解散等這都是成本,一個店須要五六十萬。
這是花1500萬的教訓,現在還在整理殘局,還有兩個店沒關掉。
事實證明我們下手比擬早,近餐飲圈傳播“2019年商場餐飲大流亡”,我們在2017年就開端逃了,當時就預估場子的物業情形,運營方的資格、地理地段、招商情形,評估成果不好的話,堅決退。
三四線也是個坑,就租金低了一點點,其他所有的運營成本都是增長的,對企業的供給鏈、體系考驗非常大。不但人流量達不到,而且,這些城市有這些城市的價錢,你不能賣得貴,只能不斷促銷打折,下來就不劃算。
夫妻老婆店可能會賺錢,房租成本去掉,自己工資的成本去掉,正規品牌化運營的話,到3線以下的城市很難。租金其實是個風向標,租金高代表著顧客群體厚重。
所有不賺錢,或者利潤比擬小的,沒有前程的店一概砍掉,沒有任何理由。
今年模棱兩可的店,堅決就不做了。有些新品牌可能還會往新開的場子里擠,它不算成本,我要算。有的商場可強人流量比擬大,但租金很高我也不做了。
還有以前形勢好的時候,做多品牌發展,現在發明,賺錢的還是主品牌,其他給你帶不來利潤。
以前踩的雷不能再踩了。所以,今年整體店數沒有增或者減,因為開了十幾家,關了十幾家。但是利潤比往年好很多,因為那些賠錢的店沒有了。
2
開店籌劃
“我不愿望把我的品牌做大,而是做強、做小”
對于明年的開店計劃,主要的是不要頭腦一熱犯毛病,還是依照既定的軌道發展。
你預備好的話,那個東西早晚是你的,沒預備好的話,現在得到就是個坑。所以,今年有不少場子喊我去我都不去。
現在商圈停車難、同質化嚴重、租金高、同類型品牌多、霸王合同等問題其實帶來很多弊病。
我們從2017年下半年就開端走社區商業了,不是路邊店,而是周圍小區有二三萬人的這種。目前已經有6-7家了,明年可能會開到10家。
明年至少新開20家店,10家深刻社區,10家去購物中心。購物中心有引流和廣告效應,都在社區的話,廣告效應不好。得有必定的比例。
欲望還是,穩扎穩打,腳踏實地,2018年,我不愿望把我的品牌做大,不是做大,而是做強、做小。
如果不關那些店,今年猛開的話,100家店也到了。那100家店沒有60多家賺錢,我圖啥?一家店我要投四五十萬進去,我何必呢?很多人不就是追這個數據,逝世掉了嗎?
盈利多少和開多少店沒有關系,往往店越多盈利才能越差,經濟上行的時候,可以應用勢能開多店賺錢,一旦下行,店多的劣勢就浮現出來了。
開一個不勝利的店,至少糟蹋3-5年時光。人的黃金時光就10年,糟蹋3、5年就完蛋了。
我中歐的同窗讓華為的總裁余承東給我們建議,他就說,建議給不了,給你點教訓吧。我就看到過很多同行,明明是個坑,但他非要往里跳,攔不住的,自己不閱歷永遠意識不到。
很多創業人開店,店開了就認為開端掙錢了。而我以為,開業了所有一切才正式開端。我以為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很多創業者不明確這個道理。
閱歷過后,還能全身而退,還能斗志高昂。對這個行業充斥愿望,這是主要的。
3
向內部要效力
營業額沒變, 但利潤增長了
夏天至今,有的企業營收下滑至少25%。為什么涌現這種情形?
因為花費者驚惶了,看到經濟形勢不好,他要存錢,不敢亂花了。以前可能一周吃一次大餐,現在可能是一個月。人群還是那群人,但頻率低了。
所以,我的年度癥結詞就是“內”或“穩”,全部餐飲環境不好,這個時候不能貿然行為。要穩,把自己的內功練好。
對產品、服務、管理、體系、供給鏈、裝修環境升級,不求外,不做營銷推廣什么的。在人員調劑、管理、培訓方面消費了偉大的精神和時光。
我們以為所有的問題都來自內部,跟外部沒有關系。
今年大家都在說個稅、五險一金的問題,到處人心惶惶的時候,我們說,這***終于來了。
彼酷哩2017年之前就在內部強力推行給員工辦五險,只要愿意并且符合請求的都辦了。這個時候,對方的成本一高可能就干不下去,我們的機遇就來了。
而且我們的小時工制度非常成熟,這些人不須要供給五險,我們的風險和成本就低很多。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每年30%-50%高速增加的時候,你可能不斟酌成本問題,管理有點破綻無所謂,今年一練內功,發明勤儉了很多成本出來。
雖然營業額沒有太多增長,但利潤在增長。2019年,雖然經濟還是下行,但我認為對我們是個機遇,因為我們把風險和累贅全體提前搞定了。
4
管理團隊
不折騰、信賴放權, 員工更開心更高效
今年有造詣感的是,內部管理上的提高非常大。踐行垂直型、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不拖沓了。
現在我們公司有麥當勞、百勝的人,也有海歸、外企、五星級酒店來的人,不管誰來都可以無縫對接,我們的土壤他都可以生存,但有的企業它是沒有這個職業化土壤的。
這兩年我們一直提內部的優化,優化什么?文化水平太低的不用,否則培訓管理的成本會增高,那你做的就不是培訓,而是教導工作了。
其實一個企業的競爭就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人力資源競爭就是文化水平的競爭。
今年,我們側重晉升員工在生涯、活動、交際等方面體驗感。比如舉行紳士淑女豪華晚宴,管理層全體正裝、禮服出席。
我們的顧客群體是小資、白領、學生,你土兮兮的怎么給別人做服務?
很多人問我怎么招的人,其實這取決于你公司的文化,老板、管理層的請求。
你招進來的是歪瓜裂棗,來的就都是這樣的,你招的是優良的,來的都是優良的。氣氛非常主要,我們有些伙伴的外語說的很好,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我們不折騰員工,沒事看個電影,喝個咖啡,來個腦筋風暴。不像有的餐廳天天考察比試,員工不焦慮能力沉下心把工作做好。
我們現在就比誰下班早,而不是誰下班晚,我請求打烊之后半個小時內趕緊分開工作區域。
員工只要不犯原則性毛病,我一般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人無完人,給員工必定的空間去釋放。
學會尊敬所有崗位的人,老板試著把自己涼到一邊去,不要事事躬親。讓員工施展自動性。這是今年我大的晉升,往年是身先士卒,員工也不爽。
以前一個人負責一個崗位,現在一個人負責3個崗位,這樣的通崗比擬多,人員更高效了。高效之后,用人少了,成本低了,員工也能拿到更高更穩固的工資了。
事實證明,這樣團隊更協調,毛病率更低了,大家更開心了。
有一些經營者開一兩家店就累得要逝世,走不開。如果離了你企業不能正常運轉的話,那就活該活不下來。因為這種企業抗風險才能太低,體系太差。
就像我們的店長休息,如果店里頻出問題,那就證明他平時的根本功太差,我們是這樣評估一個店的。
5
品類斷定
以前可以靠點子拼運氣, 以后只能拼實力
烤魚這個品類,從三五年前的簇擁而至,火的一塌糊涂,到現在回歸了。
這個進程中,烤魚從以前的一道菜,成為了一個單獨的品類。以前出門選擇川菜、粵菜、杭幫菜、火鍋等,現在會把烤魚加進去。
所以,現在再進入這個品類的新品牌會比擬難做,留下的可能就兩三個品牌。穩固的品牌,想再要很大的增加不太可能,剩下的就是梳理升級內部系統。
今年我們在升級上消費大概600萬不止。近一個月4家店在升級,已經升級到7.0版本。不僅產品升級,環境也升級。一切回歸菜品,餐廳就是就餐的場合。
我們從來不去追什么重金屬、工業風、哥特風。我去過很多國度,體驗過很多米其林餐廳,發明所有米其林餐廳裝修都特殊簡略,讓你感到很清潔、很清新,就是用餐的場合。
餐飲老兵不跟風風行。就要清潔、舒暢、亮堂堂的,燈光聚焦到產品上,一切回歸產品。
當然也不是說環境不主要。我們就發明,給我們帶來效益的人,他不關注打折、團購、稀奇怪僻的創意,他要的就是不折騰,安寧靜靜吃飯,你別打擾我。保證清潔、衛生、舒暢。我們不想要流落型客人,就是打折就“嘩”來了。
我總結烤魚這個品類,就是風頭過去了,別人也不會進來了,穩固了,要開端練內功了,那些不好的店慢慢會被淘汰。每個層次會留一兩個品牌,未來10年烤魚是這樣的環境。
餐飲不太會涌現突然爆紅的品類。因為創意的點用完了,花費者疲乏了,不愿意去響應這個東西了。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換湯不換藥。
可能在茶飲、小吃甜品這方面,會有一些新的品類出來。這些東西我們內地一直做的比擬匱乏。
總之,以前可能是拼運氣的,哪個品牌正好占據了市場空白,炒熱一個點,一年半載都掙錢,現在沒有了,很多網紅品牌一兩年都逝世掉了,等你再進就是收爛攤子的時候。現在賺錢的都是有實力的品牌,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海底撈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