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
來源:互聯網
編輯:網絡
2018-06-20 19:33
從2015年初我開始看區塊鏈行業,接觸***個公司以來,在3年多的時間內,我從未如此像現在這樣感覺到一個行業有這么快的變化,出現這么多的機會和激動人心的事情。
2007年我開始進入互聯網,投身創業公司,開始做互聯網上的超級入口—瀏覽器;2010年移動互聯網興起時,我參與***波浪潮,創立了創新工場***早的項目之一,Killer App-魔圖精靈和友圖;而2015年區塊鏈創業浪潮來臨之后,我又用投資整個賽道的方式親身參與其中。
與國內外許多處于行業前沿的創業公司、投資機構廣泛接觸后,我有許多感想曾經和少數朋友分享過,但是一直沒有記錄下來,現在覺得還是有必要寫點東西。自從技術博客荒廢已久之后,我已經很久沒有寫過這么多的內容和感想了。
風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上。這是《論道HTML5》序言里的一句話,我覺得更適合現在的區塊鏈行業,是以為記。
01、從美國新新人群談起
今年我們在硅谷接觸了許多區塊鏈行業的**基金和創業企業,像世界知名的Pantera、Protocol等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量聰明的年輕人正在進入這個行業,他們是90后甚至95后,背景**:他們來自于美國、俄羅斯和東歐;他們學數學、計算機;他們畢業于斯坦福、MIT;他們曾經在華爾街的**投行和對沖基金例如老虎基金工作。
美國年輕一代區分新老人群的標志是有幣和無幣,他們把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當作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一種圖騰,因為數字貨幣技術范、Geek、反權威,這些都是讓年輕人著迷的符號。這讓我想起了大衛·芬奇在《社交網絡》里講的年輕人的故事,他創作這部電影是因為他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大多比較迷茫,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如今的年輕人體會到自己在世界里的地位。
Facebook正是由年輕人創造,被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從而一傳十十傳百,形成爆炸性傳播,迅速規模化成為互聯網中心化的代表性事物。而現在數字貨幣又成為新一代人的信仰,他們**的學習能力、相互之間的認同感將會讓數字貨幣充滿了極強的傳播力和爆發力。
年輕人長大后,數字貨幣將變成世界的主角。
02、區塊鏈:自下而上的機會
在互聯網世界里,大家深深感受到頭部企業太強大了,強大到無法撼動。蘋果、Facebook、谷歌、騰訊、阿里…掌握了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流量,掌控了硬件、軟件、生態系統,還有強大的財力,新的創業公司要不選擇站隊,要不被投資或者收購,很難對它們產生一丁點的威脅,這都讓創業者們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但是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相生相克的道理,一種事物的強大必然會出現另外一種來反制它,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創新者的窘境》里曾討論過,新技術的出現對于***企業來說會存在從視野之外被顛覆的危險。以前大家認為是大機會大賽道的人工智能顯然不是這樣的技術,人工智能反而能夠讓大公司鞏固自己的***優勢,因為大公司掌握了核心資源:大量的數據,再加上**的**人才、資金和硬件,所以大公司的算法會更加**,也可以構建一套基于自己業務體系的生態系統,所有的成果基本都會被大公司收割。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結局就是賣給蘋果、Google、騰訊這樣的大公司,很難有機會和它們并駕齊驅。
而區塊鏈不一樣地方在于,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生長的機會。
***,這是由區塊鏈的特點所決定的,它需要通過底層技術建立一套生態系統和經濟體,這有點類似于大公司的業務本質,只是雙方處于不同的平行世界。通常來講,這樣的過程難度極大,周期極長,耗費資金量極大,所以大公司往往很難投入巨大的關注度、資源和耐心來嘗試。
以往創業公司也很難通過VC募資的方式來實現這一套復雜的系統,但是自從Token出現后,這一切變得相對容易。所以從技術理論、資金供給、生態設計上,區塊鏈底層的基礎設施一旦從刀耕火種中爬出來時,就已經具有了挑戰科技巨頭的能力。
第二,區塊鏈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點與大公司中心化的模式天然沖突,能夠想象百度、滴滴、美團會用去區塊鏈改造它們的主要業務和流程嗎?這很難,也不可能實現。
第三,區塊鏈誕生之前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夠衍生出技術本身、經濟系統、共識、天然的商業模式、社區等等。你能想象這個世界上有無數個無法停止、完全自治、自生長、人人都在參與的產品、社區和經濟體嗎?這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現在有可能變成現實。
這也就是《創新者的解答》里提到的銀彈-破壞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