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4 15:06
前一段時間,在北京一個黃金地段,一個大媽和顧客吵了起來,顧客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忍不住說了一句:“我月入3萬,怎么會少你一個雞蛋!”
大媽的這句話一說出來,大家紛紛議論。對煎餅大媽月入3萬,有人自嘲,有人質疑。有人去算煎餅大媽到底能不能月入3萬,有人感慨也要去賣煎餅,有人說985畢業生都沒煎餅大媽賺的多,煎餅大媽才是拉動GDP的功臣。
其實,這個話題引爆網絡的背后,關注點早已不是煎餅大媽。對我們來說,煎餅大媽的收入到底是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煎餅大媽一語道破了一個大家長久以來的隱約感受——上過大學的不如擺攤的,而且這種感受越來越強。煎餅大媽月入3萬,吊打一眾白領,又讓一種言論卷土重來——讀書無用論。
那些體力勞動者,他們的收入確實比外界想象的要高很多。一個炸串的阿姨,在學校門口擺攤,四線縣城月入過萬。但是,他們的辛苦卻遠遠不止我們看到的那些。賣炸串的阿姨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采購當天的肉類和蔬菜,回家開始清洗、切片、串串,***要串上千串,就這樣忙到下午2、3點出攤,直到12點收攤回家。每天起早貪黑,工作十多個小時。
現在公司的白領加起班也會連軸轉幾天,但是擺攤卻要每天都保證這樣的工作強度,沒有假期、沒有調休。這樣的高強度工作讓明明40幾歲的阿姨,看起來卻像60歲一般,她犧牲的是自己的健康。沒做過這些的人也許永遠都無法想象,每天都重復這樣的高強度勞動有多辛苦。擺攤阿姨從來不想孩子繼承她的事業,她很關心孩子的學業,還是希望她的孩子能夠好好讀書,將來有一份做辦公室的工作。
工作本來就沒有什么高低貴賤的區別,北大畢業生會去賣豬肉、人大畢業生也會去中關村擺地攤。前者叫陳生,一年內開設了將近100家晝柔連鎖店,后者叫劉強東,創辦了京東,娶了奶茶妹妹。他們和普通攤販的區別就在于,他們會獨立思考,有經營思維。而煎餅大媽月入3萬,可能這也是她能夠獲得的月收入。
所以說讀書無用論是非常幼稚的,他們只能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卻看不到別人付出的辛苦和努力。這個理論常用的例子是比爾蓋茨輟學成為了世界首富,但他們不會強調比爾蓋茨考上了哈佛的事實。
攤販、工人這些人之所以被定義成體力勞動者,是因為這些工作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其實現在,也有不少我們認為是腦力勞動的職業,因為技術含量越來越低,變成了”體力勞動“。
一個學設計的朋友,他經常和我強調他們和美工的區別。在他的描述中,美工做圖是一個流水線,并不怎么需要費腦子,一個普通人稍加培訓就可以成為一個美工。而設計師,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較高的審美,扎實的技術功底。所以,一個美工和一個設計師的薪水差異巨大。在他眼中,美工就是一個體力勞動者,只需要不停地、機械地摳圖。
現在越來越多的辦公室工作變成了“體力勞動”,職員只需坐在辦公室,重復機械地做著某件事。這樣的工作,我稱之為“辦公室體力勞動”。辦公室體力勞動者,其實很危險,他們非常容易被取代。因為技術含量低,無法漲薪還容易被新人取代,甚至被人工智能取代。前段時間,九寨溝地震,中國地震臺網利用人工智能在震后的25秒寫出了一篇詳細的新聞稿。
我們的生活需要存在危機感,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如何才能避免成為辦公室體力勞動者呢?我想,答案還是獨立思考。
一個人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難,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對于普通人而言,首先要扎扎實實在自己的專業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中思考,在工作中成長。
當然,沒有一份工作只需要一門單一的技能,學一門新的技能、學一門語言、多看書、甚至去健身,這些都可以讓我們更有深度,這樣才會幫助我們學會獨立的思考。
我們欽佩月入3萬的煎餅大媽,但很多人并不羨慕和向往。很多人更愿意學會獨立思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成為那個無法被取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