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3 19:42
天冷的時候,就總念叨著想吃。
中國面當然好吃,我鐘愛拌一碗重慶小面,往往覺得店家給的還不夠辣,自己再加足辣椒,略滴幾滴醋,吞的時候連喉嚨都有火意,不管寒冬酷暑都能吃得一頭汗,那才是我覺得過癮的吃法。
還有宜賓燃面,武漢熱干面,北京炸醬面,家常打鹵面……但仔細想想,我熱愛的中國面,都以拌面為宗,有時想喝上熱乎乎的湯水時,便會不自覺地想到日式拉面。
我在日本短居的時候,有在一家面館打過工。
當時我寄宿在一戶姓杉本的人家里。主人是開雜貨店的母親,和在服飾店打工的兒子。
我在面館的工作,便是這家主人的兒子介紹的,是他之前干活兒的地方。
現在想想,我之所以會有日式拉面情結,大約就是跟我在很窮的時候下意識就把拉面當成珍貴的美食而留下的情結有關。
這家人似乎從來不提父親這個人,我已是寄人籬下的身份,當然也不好意思過問別人的家務事。
兒子名叫鷹之助,染著金黃色的短發,右耳有三顆耳釘,不太愛說話,見到我只是略略一欠身,微微點下頭,然后就有些悶悶地回自己房間,聽很吵的搖滾歌曲。
我很少有機會正面端詳他的臉,只依稀記得他的長相并不特別,淡眉淡眼,看了容易忘。
可是我卻很清晰地記得,他愛穿一件黑黃拼接的棒球衫,袖邊有些磨損,背后是一只巨大的美利堅飛鷹。
他總是常常一見我就轉身走開,我看得多的,自然就是他的背影。
日本人愛吃面,光是面的種類就有拉面、蕎麥面和烏冬面這三大類,而且日本本土的拉面派系也實在眾多,按區域,可分為北、中、南三塊;按湯頭,主要有骨湯、清湯、醬湯、醬油湯;按流派,御三家當然是札幌(北海道)拉面、博德(福岡)拉面、喜多方(福島)拉面,但東京拉面、熊本拉面、德島拉面、和歌山拉面、長崎拉面這些流派也同樣聲名顯赫;至于按字號來分,那就真的多到數也數不清了。
我在面館打工時,客人常點的是三種面:骨湯拉面。味噌拉面。醬油拉面。
其實我說不上來我打工的那家店到底師出哪個區域哪個流派,店主是個光頭大叔,眉眼倒也和順,可是總是操著一口我很難聽懂的九州口音——那時我初到日本,日語也講不利索,方言對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這就是一間普通到毫不起眼的面館,總共也就七八張凳子,來光顧的客人大多是住在附近的居民,連學生也不大愛進來——這些年輕人更喜歡時髦的快餐店。
我自己喜歡醬油拉面。聽店主說,拉面原本就是關西的天下,關東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流派,只有據說源自東京地區的醬油拉面勉強算是個中代表,但大多也都會被那些承傳已久的關西流派不屑一顧。
這種說法對不對,我自己也吃不準,不過醬油拉面確實做起來相對簡單。在我打工當學徒的那段時間,店主讓我先練手去做的,就是醬油拉面。
我之所以喜歡醬油拉面,是覺得它并不油膩。湯頭也是鮮的,配一顆溏心蛋就很滿足。
叉燒當然很重要,這幾乎是拉面界的Fashion Icon,跟幾乎所有面都能搭得起來。用來跟醬油拉面搭配的叉燒,我喜歡略肥一點的,是軟糯的口感,因為面湯咸鮮,湯頭不會飄太多油花,所以略略肥膩些的叉燒,可以增加這碗面的滿足感。
我學做醬油拉面學了三個月,自以為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但店主卻始終沒有讓我正式出師。
后來我去東京,想著吃一碗正宗的東京醬油拉面。
但,吃到的每一碗,總覺得太咸。
“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我們九州人的口味。”
我總是記得店主每每跟我念叨的這句話,在那些打工工資不多但拉面管飽的日子里,店主每每給我親手端一碗他剛做好的拉面出來時,都會略帶幾分得意的神色說道。
習慣,往往是舌尖的調料。
骨湯拉面是我吃的多的拉面。因為店主自己喜歡骨湯拉面,所以他在店里主推的也是骨湯拉面。
店主家在博多,那里號稱是日本拉面大根據地,光是骨湯的熬法就有上百家不傳之秘。
一碗好的骨湯拉面很有講究,店主說僅以湯頭而論,湯不可稀,必須濃濃厚厚喝起來有著醇香才算合格;但也不可過稠,吃完覺得嘴巴發粘便不是正宗的博多風骨湯。
其他流派的骨湯拉面我沒有那么了解,但博多風格的骨湯拉面我實在吃了不少,面總是略硬,跟我在國內吃到的中國面有很大不同。不過吃久了也就覺得理所當然,似乎這種硬面才會不顯膩,也不會糊在濃濃的骨湯里讓人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