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0 11:15
在冰火兩個季節都盛行的食物,應該是。夏天在空調房里,一群人在傲慢的爐火的幫助下,汗流浹背,使空氣變得更熱。冬天,房子外面的冷風寒氣逼人,里面被一群人包圍著,暖烘烘的熱氣往上冒,很是煽情。不管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火鍋是的!吃火鍋真是無法形容的好事情。對于一個人的孤獨,它是點燃你內心的小宇宙的光。快樂或頹廢,只要一壺熱鍋,就能把成千上萬個字扔進那滾鍋里,然后吃到肚子里。
隨著社會的發展,從車馬書信到高鐵手機,中國被不斷縮小,南北被不斷拉近。山東漢子去廣東闖天下,成都妹子嫁給東北小伙兒。對于火鍋的那些習慣被不斷稀釋不斷融合。在山西的火鍋店里不少人吃著麻辣底料沾著芝麻醬,這是習慣,也是我們對火鍋的理解。在地域、作息、口音、文化不斷改變的現在,我們勸說著固執的舌頭。
從來沒有火鍋裝不下的食材。下起素凈的蔬菜,中至葷腥的肉類,上至鮮活的海味,管你是挑剔的素食鐘愛者,還是熱烈的肉食愛好者,總能被這眼前的鍋子吸引住,陶醉住,后恨不得縱身一躍,干脆跳進去吃個痛快才好。火鍋包容了食材,也包容了你。它迎來了高級雪花肥牛和深海斑魚球,也接受廉價大白菜和土豆。小清新的豆皮、丑八怪的毛肚、身負刀傷的黃喉、文藝范的竹筍、血汗深仇的鴨血、小甜甜的紅薯......
現代人忙于生活,熱衷于烹飪。然而,即使對那些不再擅長烹飪的人來說,火鍋永遠是方便和自豪的。把小爐子上的開關打開,把鍋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主要的“人物”--底部的材料,蓋上蓋子,煮開,然后強烈的氣味會提醒你,是時候去涮鍋開吃了。三五個朋友圍坐成一圈,圍著鍋,熱氣騰騰,笑個不停,都說火鍋是一種火辣炒菜的兵器,是真的。沒有界限,沒有障礙,你來來去去,都在這一平方英寸,我們如何能承受隱藏和埋沒。如果你一個人吃飯,做飯,一起吃飯,你會忙得顧不上這些事情。
吃火鍋在冬天是舒適的,尤其是在下雪的日子里,房間里熱氣騰騰的,加熱烤得人暖和起來,火鍋翻滾著的熱浪,每一口咬下來,都是一種很愜意的舒適。這時里面一定是一片溫暖的天堂,不經意地瞥了一眼窗外,已經被雪覆蓋了,于是脖子緊了,繼續用毛衣上裹著這個溫暖的肚子,直到后。與冬天相比,夏天熱鍋在高溫下的威脅下,頓時顯得充滿了恃強凌弱的氛圍。死氣沉沉的悶熱讓我們喘不過氣,我們就不得不求助于火鍋的火,吵著要更高的溫度。釋放心中的那股氣兒,大把揩汗大口吃肉大杯喝酒。如果冬天的火鍋大餐令人興奮,那么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的火鍋,吃到近乎瘋狂的時候,酸爽的味道怎么能說出來呢?味道的熱烈奔放,食材的包羅萬象,都匯聚在這個被叫做“火鍋”的絕妙物之內,千萬別小看了它,多少心思和人情,吃完這一鍋,就讓人豁然開朗了!
較麥當勞和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而言,中餐的確是個難以標準化的買賣,食材選擇、菜品口味以及終呈現形式的不穩定成為了餐企擴張的絆腳石,即便如今選擇自建工廠的企業越來越多,可這種“高門檻”行為卻依舊把多數人擋在門外。相比操作難、復制難的中式正餐,只需掌握底料、蘸料、湯料配方便可把控口味并推而廣之的火鍋則顯得輕松許多。但似乎這又不是個一勞永逸的活兒,否則也不能有那么多火鍋店快生快死。臥底火鍋創始人邱星星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重要。傳統火鍋在人力、房租和承載單量有限的瓶頸下催生了火鍋外賣,無論是2010年海底撈在北京試水“Hi撈送”,還是呷哺呷哺如今發力外賣,又或是“挑食火鍋送”和“董火鍋”這類火鍋外賣品牌的興起,火鍋外賣都正以成本低、覆蓋率高、操作方便等模式的突破來對傳統火鍋實行降維攻擊。
盡管如此,通過量級和規模降低平均虧損成本的火鍋外賣行業,底層邏輯依舊無法擺脫餐飲行業“高質高價、中質中價、低質低價”的定律,終賺取利潤靠的還是“買賣差價”,無法真正滿足顧客“好吃+便宜”的目標。于是還需要另辟蹊徑,開始了一套新玩法:以流水返點和時間費用來賺取利潤,以讓利售賣給顧客。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顧客在臥底火鍋的消費金額由“食材成本價”和“用餐時間費用”組成,以“超市食材的價格”和“按用餐時長計費”的模式來組合顧客消費金額,一是將食材供應和消費成本更加透明化,二是極大保證了餐廳的翻臺率,三是這種價格優勢也可以作為未來線上火鍋外賣的強力依托。
這個夏天,很幸運,讓我們相遇在火鍋店,一起來涮火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