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09 19:53
有的人平時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換著路線走。雖然有時候會繞些遠路,但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心情也會變好,當然,的好處是總能發現一些原來不曾注意的店。在在一些小巷子里面就發現了一家叫,里面的生煎包吃了一次以后,很久都忘不了那個味道。
小小的生煎饅頭,上面撒了一些小小的黑芝麻,吃起來不僅好吃,還更好看,更有食欲,包子底部一定要有金黃色的底部,這樣的生煎吃起來才更好吃,這個相信吃過的人都知道,用筷子夾起一個,沾了醋,用牙齒咬碎一個小口,順著這個小口吸里面的湯汁,然后再咔嚓一大口咬下去,脆熱的包子皮混合著肉餡和肉湯的鮮美,那叫一個舒服。
在蘇州的深夜,外面依舊還是有擺攤的賣生煎,攤主說,生煎饅頭在蘇州的歷史可是比在上海長,而且我們蘇州的生煎饅頭可比上海的好吃多了。
記得在蘇州吃過一次啞巴生煎,打開油紙袋開始吃生煎包的時候,被如此美味的生煎驚到了:恰到好處的湯汁,被湯汁浸到半透明的生煎皮,鮮甜可口的餡料,有脆有綿,亦爛亦酥,回味無窮,香氣繞梁三日不絕~啊,直感覺繩命是如此的精彩!所以來蘇州的人,早餐幾乎頓頓都離不開生煎,這仿佛已經成為幾十年中人們的一種習慣。吃上一頓生煎,***都感覺精神滿滿的,特別有活力。
一些老攤位的師傅做生煎非常用心,生煎包的底部幾乎沒有焦黑的,就算偶爾有一兩只生煎包被煎得焦了黑了,師傅都要點頭客氣一下說“哎喲,今天爐子陽子點,對不住了,這只有點焦了。我再多加你一只。”滿滿的誠意和匠心。
在上海云南南路吃了一次大壺春,和之前吃的生煎不同,大壺春的生煎是無湯生煎,個頭也比之前吃的大,厚厚的生煎皮發的松軟。底部零星散落的芝麻在滾燙的鐵鍋上釋放出誘人的香氣,咬一口,皮質略甜,肉餡緊實鮮香,因為皮厚餡多,所以很容易就吃飽了。
有人說皮薄肉多的生煎好吃,還有人說皮厚底焦的才正宗,為了了解什么樣的生煎才算正宗,特意去搜集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原來小小的生煎饅頭也分派別呢。比較傳統的兩個派別就是“混水生煎”派和“清水生煎”派。
“混水生煎”派出現的較早,也被稱為老式生煎,也有人稱其為“揚幫”,由企業家黃楚九(江蘇丹陽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浙江路創建的“蘿春閣生煎”開始,做法為蘇北做法,使用半發面,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 特色為薄薄的皮,脆脆的底,濃濃的湯汁,開口朝下。
“清水生煎”派:有名的代表就是大壺春生煎,創立時間稍晚,由唐妙權(黃楚九的侄子)于一九三二年在四川路創建的,為本地做法(據傳源自南翔小籠),采用全發面法,“肉心幫”,皮薄餡多,有很多湯汁,生煎的底部比較厚實,口向上,看起來有的像是我們平常吃的饅頭。因此,兩者都是傳統的做法,只是歷史傳承不一樣。
生煎包重要的部分是生煎的皮,俗話說:“小籠喝湯,生煎吃皮”。好的生煎的皮要厚薄適中,同時還要有韌性,有嚼勁。然后就是要底脆,這點是沒錯,但是一定要拿捏好底脆和底厚兩者的分寸。油要少,轉鍋要勤,加水時間也要拿捏好。然后就是肉餡,生煎的肉餡和小籠的肉餡是不一樣的,生煎的肉餡肥肉要少精肉要多,還要加入蔥姜。后,生煎的湯不是要看多的。生煎的湯是少量的,大約大半調羹,而且比較清淡,比較清澈。生煎的湯不是讓你喝的,而是讓生煎的皮來吸收生煎的湯,呈透明狀,這樣的生煎嚼起來香氣四溢,美味無比。
生煎包其實自己在家里做也可以的,材料也比較常見,就是面粉,酵母,五花肉(喜歡吃什么蔬菜可以自己加),再就是輔料蔥姜蒜醬油味精等。把蔥姜蒜肉切好,混合,餡的做法和普通包子沒有什么區別,然后就是用面包餡,包出好看的花樣當然更好吃。主要的就是煎的過程,這個是比較講究的。底部放油,開火,直至水分蒸干,在放油,這個樣做出來的才更金燦燦的酥酥香香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