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08 17:57
典型的南翔小籠,選用精白面粉搟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每只褶達十四以上,一兩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吃時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慢慢細品,正是一口上海風情。現(xiàn)在,在南翔小籠饅頭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李建鋼的帶領下,古猗園餐廳推出了兩款新口味小籠,開賣不過一周,就受到吃貨的喜愛,口碑不錯噢。據(jù)說,這兩種新品小籠,僅賣兩個月,要吃趁早了!
咸蛋黃口味,名字上聽起來很大眾,但絕不是像粽子、月餅里那種干癟癟的味道,在看似小清新的外表下,咸蛋黃與鮮肉融合得天衣無縫。一口咬下,濃郁的湯汁包裹著咸蛋黃餡兒,好吃不膩。
香辣口味,辣而不猛,香辣味濃,爽口不油膩,很是開胃!
現(xiàn)在古猗園餐廳還限時推出時令桂花茶,取餐廳自制的糖桂花,用沸水沖泡,濃郁的桂花香氣撲鼻而來,其獨有的香味和味道,讓人回味,使人懷念,在唇齒間讓桂花的香味再次綻放!
價格:
原味小籠 30元/籠(16只)
咸蛋黃鮮肉小籠 38元/籠(12只)
香辣鮮肉小籠 38元/籠(14只)
桂花茶 5元/杯
南翔小籠包新口味要成新網(wǎng)紅了,快來嘗一嘗吧。近代小籠包都以上海南翔小籠包為標準,據(jù)說它初的創(chuàng)始人是百年前的點心店店主黃明賢,后來他的兒子才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而且這小籠包開始是叫“南翔大肉饅頭”,后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包”,后才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叫“南翔小籠包”。
小籠包的歷史可上溯至北宋,尚有類似的“灌湯包子”流傳至今。清代道光年間,在今常州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形式的小籠包,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鮮,無錫味甜,但都具有皮薄鹵足、鮮香美味等共同特點,并在開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傳揚。近代江南小籠包真正成形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普遍認為現(xiàn)代小籠包與北宋時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湯包子”有著傳承上的淵源關系,在靖康之變后由北宋皇室南遷時帶入江南后演變而來,與中國北方地區(qū)流行的灌湯包子系出同門,千百年來傳承一直沒有斷絕,并在各地得到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揚。常州萬華茶樓在清代道光年間的“加蟹小籠饅頭”,上海南翔鎮(zhèn)的黃明賢在1871年創(chuàng)制的“南翔小籠饅頭”,包括清代光緒年間流行于無錫惠山秦園一帶的無錫民間小籠饅頭,及開封、天津等地近代創(chuàng)制的小籠包,都各具特色。江南一帶的常州、無錫、上海、南京、杭州、蕪湖等地都有著悠久的小籠包烹飪歷史,現(xiàn)存著不少以小籠包為特色的百年老店。
自50多年前有中國移民在西班牙經(jīng)營中國餐館開始,中國的小籠包也開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譽。西班牙語菜單上的解釋是:“中心加肉的中國面包”。由于美味可口,有的西班牙餐館或酒吧也出售類似中國小籠包的食物,但被叫做“西班牙產(chǎn)中式夾肉面包”。
自從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移民大量進入西班牙,中國飯店也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小籠包是每家飯店必備的主力食品之一。不過那時的小籠包已經(jīng)不再寫成“小籠包”,而是被寫成“小龍”。有的寫“中國小龍”,有的寫“上海小龍”。對于這個“小龍包子”,西班牙語的注釋更絕:“加中國龍肉的小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