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5 17:20
如果你到臺灣的鼎泰豐吃過飯,就會發現這里不僅人潮如流、味道好,而且服務也十分周到。據臺灣諸多電視臺的介紹,臺灣的很多大學畢業生、碩士生都爭先恐后地去鼎泰豐應聘。本文將探索鼎泰豐生意火爆背后的秘密。
已成為臺灣形象
鼎泰豐就是有辦法做到門前無時無刻都有客人在排隊,在假日里,一家店有超過3000人上門、在***內翻桌19次的紀錄,多時,有100組客人站在門外候位。
不光臺北信義路老店要排隊,2014年元旦鼎泰豐在國內的其它8家店,在其它餐廳拉下鐵門休息的下午3---5點,客人平均也要排半小時的隊才能進店,甚至遠在西雅圖的鼎泰豐海外分店,更曾讓微軟總裁鮑爾默帶家人在門外排了1個多小時。
人力調配精細一般餐廳學不來
大成集團餐飲服務群副總經理李維溪有一次宴請美國客人到鼎泰豐101店吃飯,立即有一位英文流利的接待人員上前接待。幾天后再度上門,這一次帶的是日本客人,上次接待他的英文組接待員一聽到是日本客人,馬上致歉,10秒后立即有一位日文流利的的接待員出現在眼前。
吹毛求疵小吃店像精品店
首先,鼎泰豐吹毛求疵地落實中華料理的標準化,簡直把小吃店當作精品店,走到任何一家分店,到處都看得到溫度計和秤子。前廚工作臺上師傅包好的所有小籠包,重量只允許0.2公克的差距,包前的材料和包完的成品都要測量。其實多1克,客人也不會發現,但在要求完美的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眼中,卻是天與地的差別。
每道菜送到客人餐桌前,外場人員也必須拿出筆形溫度計確認,比如原盅雞湯和酸辣湯的溫度是85度才不至于燙口,肉粽則必須提高到90度,確保里面的豬肉塊熟透。
嚴格執行標準化品質口感一致
兩個月前,楊紀華請臺北6家門店各推派一位炒飯達人,到中央廚房比賽炒飯,6個人從下鍋、翻炒、到起鍋,不但時間和動作一致,就連吃起來的口感都相差無幾,可見標準化執行非常嚴格。
更難模仿的是從不停止追求完美的腳步
更讓別人追不上的是,從沒停止精進,即使鼎泰豐外場人員的儀態已近乎空姐標準。去年12月,楊紀華到香港半島酒店用餐時,看到服務人員“有精神的走路”,立刻用手機拍了下來,傳回去,讓外場人員馬上訓練,持續改善的依據就是“客人不滿意我們”。
集百年服務功力討論抹布怎么擰
原來楊紀華在高雄店碰到一位客人,向他反映擦完桌子后,桌面仍是濕的,于是他便開始檢討抹布該如何擰才會干濕適中。然后要所有分店上傳折好的抹布,比一比誰折得。之后,楊紀華還規定,抹布必須折成像軍人棉被般方正,四個角要對齊,LOGO也不能露在外面。
包括讓消費者和廚師們近距離接觸的開放廚房、互動體驗式的用餐環境、少量多樣的食物以及便于分享。高雄餐旅大學校長容繼業如此分析:“他在不知道這些趨勢之前,就已經都做到了。”
打破業界規則人事成本達48%
鼎泰豐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對員工的照顧,這也是同行抄不來的真正原因。2013年底服務業令人振奮的消息,莫過于楊紀華在征才活動上宣布,店長級以上的***員工,可領到20個月的年終獎金。如果以店長薪水10萬元來計算,光是年終獎就高達兩百萬元!
沒有上市計劃卻對員工關懷有加
鼎泰豐至今還沒有上市計劃,主要也是顧及到員工,楊紀華強調,股票上市后,就要對股東負責,會被要求控制人事成本,不能像現在這樣好好對待員工了。就連兩年前拿下世界面包冠軍的吳寶春在創業時,也特地來向楊紀華討教,楊紀華也是建議他先提高薪水。
不同于其它企業嚴格執行“員工三等親內禁止進入公司”的規定,楊紀華反而歡迎員工攜家帶眷來加入,他認為,這樣向心力才會高。
不過,鼎泰豐令人佩服的就是持續改善,或許之后連少數員工都難得抱怨的缺點都改善了。“沒有辦法,當外界把你當成了標桿,你只能一直往前進步,做到。”這就是楊紀華闡述的鼎泰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