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2 17:48
經歷了數十種飲料運作的全過程,有銷聲匿跡的,也有目前勢頭強勁的,總結多年行業經驗和教訓,提煉出一套切實有效的操作方法,暫且把這些方法稱為飲品上市七律。實際是七個保證飲品成活的步驟和規律,然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七條可能也不夠完善,也可能過于冗沓。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中國飲料企業成長添點微薄之力。
營銷往往是這樣,越是上來就拼命推的東西,接受度越低,尤其對競爭激烈的產品,此現象更加明顯。制造懸念的傳播方式即打破了消費者的心智防御堅冰,又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進入。消費者總是愿意接受與在心智中已經被認可的概念相關聯的信息。
所謂制造懸念,就是在產品上市之初給予一定時期的預熱,這種預熱講究品類預熱,而不是對飲品品牌,甚至與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強調飲品的功能、特點等。避免出現飲品名稱,蓋頭要在合適的時候掀開。
對于懸念的制造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能夠讓人感覺那不是廣告而是新聞,讓人不經意間加深印象,甚至盼望。其微妙之處就在于能夠解決飲品上市動不了的老毛病。
需要穩扎穩打。種子種到地里之后,需要適當澆水、施肥并控制合適溫度,才能夠發芽、生長。并不會因為多施肥、多澆水就長得快,反而,還會影響到正常生長。品牌的成長也一樣,在諸多因素未成熟之前就高舉高打,不但產生不了消費者共鳴,反而還加速了品牌信息遠離消費者心智。
飲品剛上市,很多企業都喜歡博個開門紅,而且一般營銷人員都會讓領導滿意。結果就像垃圾股上市一樣,發行價即為價,一路狂瀉。很多飲品也是上市個月銷量,后來逐漸下滑。這時候企業一般會采取緊急措施,加大促銷力度,加大廣告投入,并且會不斷地給團隊和客戶鼓勁,認為堅持就是勝利。
后,沒堅持來勝利,后卻要收拾爛攤子。
飲品到了市場上就像播到地里的種子,需要有一個過程和適應期,條件充分滿足才能生根、發芽。飲品的概念和信息到達消費者心智也需要一定時間。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種子發芽之后,需要很多輔助措施,如鋤草、嫁接等,才能成長、結果,終收獲。品牌的成長同樣需要呵護,找到合適的伙伴,促成合適的結盟,是品牌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資源。
飲品到了市場后,很多合作關系都是新的,客戶需要了解企業,企業需要了解客戶,加上團隊也是新的,不可避免的需要磨合期。
在國內,很多飲料飲品都不是飲料行業企業推出的。這就決定了他們沒有成熟的渠道體系和專業的團隊,即便花重金組建了看似強大的隊伍,但這些人來自四面八方,團隊的融合也需要過程。筆者在跟一些同行閑聊時經常感嘆,操作一個飲品要犧牲掉幾批人。
飲品上市,必然帶來新的生意模式,說白了,就是要建立起和消費者做生意的適合生意模式。在飲料行業要想立足新的品牌,沒有聯盟和伙伴關系的客戶資源配合,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許就是中國市場的潛規則。
飲品進入市場并不是強調比原有產品更好,這只會給領導品牌作嫁衣。當成熟品類競爭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進化或分化,而只有分化才會產生新的品類,飲品上市之初要判斷品類是在進化,還是在分化。
飲品上市的過程像一場經過謀劃的搶灘登陸戰。一般產品上市通常會在初期大張旗鼓,廣告狂轟濫炸。這樣的打法多半是給經銷商看的,對消費者而言,不但建立不起長久的關系,反而會更加反感。新產品進入市場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與消費者建立關系,即信任問題。初來乍到就高舉高打,知名度上去了,但是否真正建立了關鍵的信任度,還很難說。產品要能夠在市場上立足,其根本是要在消費者心智中立足。很多企業在推新產品之前都會問一個問題:市場有多大。新產品在推出之前對市場的預估應該是對消費者心智的預估,而絕非判斷市場總量有多大。
用國學闡釋營銷,儒家文化的“儒”字為“人+需”,營銷即為解決人的需求。更加確切的是人的心智的需求。任何能夠在市場上立足的飲料飲品都必然具有充分的“修為”,能夠把各項事情做到圓融,不求每個消費者都喜歡,但求不要被排斥。所以,在產品的營銷或者是策劃,一定得遵循一定的規律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