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2 14:21
1968 年,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會成名 15 分鐘。
這句話在今天聽起來非常陳詞濫調,因為過去的十多年,這個現象不斷地在重復上演。如果把歷史拉短,你能看到喜歡-疲倦-厭煩這個過程不斷地在消費者之間循環。
霍爾預言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15分鐘的名氣,但多數人將重點放在了“出名”,而不是時間長度上。實際上,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到“15 分鐘”上。不管是明星還是網紅,保質期都越來越短。
同樣的,餐飲也是。作為餐飲業的觀察者,我們察覺到的現象是,單品類的餐飲越來越多,但是從快速火爆到快速隕落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你還記得幾年前火到爛大街的掉渣燒餅或者芝士蛋糕嗎?現在再去街上看,你還能看到多少這樣的店?
事實上,很多單品類的餐飲從火爆街頭那一刻,就開始了衰落的過程。
這是一個單品混戰的時代
如果有人問你“吃什么”的話,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是一道菜。就算腦海里出現了一家餐廳的名字,也是因為那家店的某個菜很好吃。
這就是為什么在餐飲界內,單品類店如此火爆的原因。
2017 年,中國餐飲收入超過 3.9 萬億元。很多人評價說,這主要依賴于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在客戶端可能是支出的增加,而在行業端的表現,則是分類體系更加成熟。于是乎,大眾餐飲因為整個行業體量增長,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人群的出現而飛速發展。但是餐飲需要更完善的業態分布,對標多元化消費者的需求。于是,單品類餐飲業態也通過升級進入到了更高的平臺,迎來飛速發展的紅利期。
所以你會看到,過去幾年單品類餐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風,各種單品類的品牌不斷涌現。有人把烤魚一個單品做到了十幾個億的營業額;有人將肉串開出了上千家分店。甚至,一個肉夾饃、一碗小面,都拿到了上億的融資。
要總結他們的業態,無非就是兩種方式。種是以某類食材為基礎做出的單品專門店,例如潮汕牛肉鍋或者烤魚店;而另一種則更聚焦于單個產品,例如小面、黃燜雞米飯。
而這些產品都致力于提供不一樣的感覺,有的是來自于四五線城市,例如缽缽雞。有的則是來源于西方,那些與西方文化有過深入交流的人群,將那邊的餐飲帶了回來。例如從美國帶回來的墨西哥卷餅,以及從歐洲帶回來的中東菜系(是的,我沒寫錯)。
如果要在零售業態里面找個對標的話,這些店更像是“專賣店”。特色化的產品能夠更加聚焦目標客戶,加上單品能夠集中資源把品牌與產品做到,并更容易快速標準化,對烹調技術以及成本的要求都不算高。所以,自然而然會有更多創業者愿意加入這場戰局。
更簡單來說,做單品類餐飲,不是做單品餐飲。
它其實是一個維度游戲。當你看到一碗重慶小面,你會想到的是什么?抄手或者四川涼面,這是一個維度;或者你聯想到的是牛肉面和肥腸面,這又能成為另一個維度。
把產品加起來成為一個矩陣,這就是多數日本餐廳的做法。不斷細分市場、深耕市場。
另外一個方式是擴充場景。核桃這種堅果,說好吃也談不上多好吃。但是從看產品的角度,它通過“補腦”和“健康”兩個層面,擴大了自己的消費群體。而不管是核桃露還是蜂蜜核桃仁,本質上人們吃的依然是核桃。
想不斷給某個單品續命,讓它幾十年不斷火爆?除了可口可樂,我想不到還有別的例子。不管是品牌還是產品,都需要不斷迭代。與時間作戰是很難的,有些時候換一個思路,可能會讓你走得更遠。
米線的味道獨特,搭配豐富,有著其他餐飲產品無法比擬的味道,被很多年輕人所認可。如果做生意的話選對優勢品牌,自然可以吸引源源不斷的客人,是非常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