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2 19:04
從小吃餛飩長大,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滋味,大概和餛飩差不多吧,都是皮包著餡。直到我吃到奶奶包的韭菜餃子,哎呀!怎么這么好吃,根本停不下來,明明平時大餛飩吃六七個就飽了,怎么換成餃子能吃這么多。
剛下好的餃子燙的不得了,蘸了醋,一口吞下,嘴里直冒青煙,不怕,越燙越好吃,一個接一個,一口氣大概吃了三四十個,爽到了極點,從此愛上了吃餃子,覺得餃子是吃的食物之一,每回奶奶包餃子,都絕不會錯過。
餃子皮有剩的時候,爺爺會放點糖進去,包幾個甜餃子給我吃,甜餃子下好之后扁扁的,很容易辨認,我眼睛尖,一下子就把他們吃光光,是吃的食物,記憶中的美食,其他東西沒法比。
自己在家也包來吃,媽媽不吃韭菜,那就包黃芽菜豬肉餡的餃子,雖然不如韭菜餃子那么刺激,但也好吃的不得了,蘸上辣火,蘸上醋,吃上三四盤不嫌多。
大冬天的時候,一鍋紅燒羊肉,再上兩盤餃子,吃的渾身發(fā)熱,快樂得不得了。神仙有沒有這種享受,沒有的話,做人好了。
餃子癮犯了,買超市的灣仔碼頭速凍餃子也覺得好吃,尤其喜歡玉米豬肉餡的,咬一口,留下來的湯汁又鮮又甜。
那時候覺得餃子怎么弄都好吃,直到有***我嘗了學(xué)校同學(xué)們包的餃子,個個骨骼精奇,皮多餡少。有圓的,有三角的,有包成燒賣狀的,有用兩張皮蓋在一起的,一下鍋都變成了折翼的天使,慘不忍睹,沒散架的多半也是因為幾乎沒往里面塞餡,所以皮合得特別嚴(yán)實。一頓吃完,徹底顛覆了對餃子的認識,原來餃子也可以是世界上難吃的食物。
頭***沒吃完的餃子,下好了放涼,第二天放在平底鍋上煎一煎,又變成美味,和上海人吃的油煎餛飩是一個道理,百吃不厭。 油煎餃子
日常做餃子餡時,若是肉餡太瘦,吃起來發(fā)柴口感不好,若是太肥又過于油膩,一般肥瘦3:7或4:6,做出的餃子餡吃。
調(diào)餃子餡時一定要先放調(diào)料,再加水,若是順序錯了,不僅調(diào)料難入味,肉餡沒味道,而且餃子餡怎么攪拌都不均勻。加勺蠔油鎖水提鮮
有些朋友調(diào)肉餡時隨意攪拌,導(dǎo)致做出來的餡料松散。其實只需朝著同一方向分次攪拌,做出的肉餡黏糯成團,好吃彈牙。
記得要從加調(diào)味料開始,到加水都要朝著同一方向快速攪拌。打水時要分次少量,直到水被肉餡吸收后再加水。
日本人也吃餃子,不過他們的“餃子指的是煎餃,日本的中華料理店里賣的“水餃子”是我們平時吃的餃子。日本宇都宮的煎餃出名,每年都會舉辦餃子祭,如果在宇都宮夸其他地方的餃子好吃,八成會挨揍。 日式煎餃
日本餃子都長一個模樣,煎餃的褶子一律朝一邊,水餃和中國北方一樣,是擠出來的,大肚子。煎餃里會同時包韭菜、卷心菜和其他蔬菜,營養(yǎng)均衡。
值得一說的是我們吃餃子當(dāng)主食,日本人是把餃子當(dāng)菜吃的。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龍珠》里面的餃子和天津飯的組合,沒錯,在日本,餃子就是要和飯搭在一起吃,有時候也會和拉面同時出現(xiàn),肚子餓時,這種碳水化合物組合也著實令人向往。
看到日本人的煎餃,聯(lián)想到我們吃的鍋貼,兩者十分相似,都是煎過之后加點水,半蒸半煮,后把底煎脆就可以出鍋了,而且有些日本人現(xiàn)在也懂得用皮凍來讓煎餃變的多汁,所以兩者相似度極高。硬要說的話,就是傳統(tǒng)鍋貼餡只用鮮肉,不加蔬菜,出鍋的時候多撒一把芝麻和蔥花。
但是鍋貼和自己在家做的油煎餃子吃起來又不一樣,不變的道理是都要一出鍋就吃,前者滾燙多汁,吃的時候得先輕輕咬開一個小口,把湯汁吸出來,再享受煎的又香又脆的底和鮮肉的組合,是極好的點心。后者可以當(dāng)作主食,第二天回鍋的餃子沒有汁水,不用擔(dān)心被燙著,直接夾起一個豪邁地大嚼特嚼,十分過癮,是另一種滋味。
想吃煎餃又懶得動手包的時候,速凍餃子又變成恩物。不用化凍,就這么放在平底鍋上用油先煎一煎,下點水,蓋上鍋蓋,五分鐘之后大火把水收干,再把底煎脆就大功告成。如果想弄的花哨一點,就按10:1的比例在水里加點面粉,就可以做出“冰花煎餃”了。趁熱吃,咬下去也噴汁,好吃的不得了。
一個人吃飯,兩盤煎餃,一杯飲料,舒舒服服坐在沙發(fā)上,邊看電視邊吃,又是人生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