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知 編輯:特許加盟榜 2020-06-10 14:41
是什么把你硬生生的脫出溫暖的被窩?那么肯定就是好吃美味的做早餐啦。說到早餐,就必須得提一嘴上海的小吃,這應該是上海人的愛,但是現在生煎已經不僅僅是上海人的愛,現在全國各地,大家對于生煎都有濃濃的愛意。生煎在叫法上又可以稱之為生煎包子,或是生煎饅頭,因為上海人包子饅頭是沒有很明顯的區分界限的。這地道的上海生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現在生煎深受廣東人的喜愛,廣東人對生煎的喜愛不亞于上海人。生煎就是用面粉,做皮,用各種肉加上香蔥等做餡,外面再撒上一點點芝麻,讓外觀好看一定,還增加了香味。就是這么制作簡單的食物,被很多人青睞,幾乎每天都會吃上一點生煎,才會感覺這***都精神飽滿。現在的生煎品種非常的多,口味也有很多,從普通的豬頭韭菜餡到海鮮餡也各有特色,當然價格也是不一樣的,這么多種類,都可以 供顧客選擇。
早期的生煎應該是風格不同的,皮子是半發酵的,不是很薄,餡料也不以附加的湯汁取勝,整個生煎不是很大——在后來使用糧票的歲月里,四個生煎需要的糧票是一兩。可見當時的生煎***沒有如今的皮薄餡大。經典有經典敦厚的口感,新款型有新款型的時尚。你喜歡哪個呢?食時,皮有脆有綿,餡亦爛亦酥,香氣撲鼻,回味無窮。
在上海,上海人是包子和饅頭沒有太明確的區分的。在上海方言中,有人說包子,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地道的上海人,帶了一種北方的味道。事實上,生煎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生煎不是路邊早的休閑小吃,它是一種正宗的茶館小吃,休閑類消費品。十九世紀底,上海的茶館和老戶灶都配備了立式烤箱和平底烤爐。擁有黃色是蟹殼形的蛋糕,有甜餡和咸餡,分為蘇邦和楊梆,較大的稱為糕點。
相比之下,生煎饅頭的生意更好。茶館有兩層,大多是在樓下燒開水,做甜點,樓上客人喝茶,嘴饞,餓了,只是打聲招呼,小二就會端著菜直接送上二樓,食品香醋的香味隨著一樓慢慢飄到二樓,那味道讓人忍不住多吃來兩口,人們就算是吃不完,也會打包帶走。
小時候吃街邊無名生煎,記憶中的場景,應該是這樣的:破舊中留存時光的印記,狹小的空間,利用率卻很高,或許還有個小二樓,門口做生煎,平底鍋,木蓋蓋,師傅一鍋鍋做著,隊伍一圈圈排著,碩大的鐵盤轉啊轉,歷經水蒸、油煎。沒有點單上菜,只有出門排隊自取往里走就是收銀臺,一個阿姨坐著收收錢,開開票,抬頭就是寫著菜名的一塊塊牌子。每次排隊嘴中總念念有詞。這邊排完,繼續出門排。所以通常去吃都會是兩個人,一個里面等座,一個外面排生煎。再里面就是廚房了,除了生煎,一般還會有其他搭配,面啊餛飩、湯之類的,這就是很傳統的上海小吃店的樣子。因為空間小,所以服務員也就這么幾個,老板也會參與其中。
服務員負責出菜和收拾。其他,都得自己動手。開好票,拿生煎。拿筷子,小碟子,倒醋,拿勺。倒是滿有蘭州吃拉面的感覺,記得那會兒,自己拿個消毒過的碗,然后等著端面。曾幾何時,生煎很流行。因為他方便,還記得那會兒,拿個油紙袋,邊走邊吃嗎?當早飯,點心,都行。
記憶中的生煎,是什么樣的呢?白白胖胖的外表,上面撒著黑黑的芝麻,翠綠的蔥末,很飽滿的樣子,底有些焦黃,咬起來香且脆。它的湯汁不是一口咬下去就有的,而是靠吸的。感覺吃起來方便還是用手,三只手指抓起,托著底,咬一口頂部,然后慢慢吸,之后和著脆底還有吸附著湯汁的表皮吃下去,每次還舍不得吃肉,就想留到后一整塊兒吃下去一不小心就掉了,肉通常偏膩,沾點醋,中和,正好,咸鮮中帶著酸,回味是甜的生煎倒過來放,就是為了讓它的湯汁并不完全滲入,免得表皮搞得跟包子似的,還有一點就是,靠著熱氣把它撐得白白胖胖的,所謂頂冷而不塌,現在那些,個個都和癟嘴老太似的,生煎因為個頭大,關鍵就是做得不膩味,誰都想多賣出點是吧,清清爽爽的,讓人吃了還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