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加盟網 編輯:加盟君 2021-07-12 10:19
十三億人!這個巨大的消費品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市場":中外啤酒企業在這個紅海捉對廝殺。
將和闊佬的擴張決斷
"前有狼,后有虎,中間一群小老鼠"!這是青啤前***彭作義1996年走馬上任的時候,對行業真實描述。內有燕京啤酒等企業在崛起,外有巴斯啤酒等多家世界巨頭涌入中國,還有800多家良莠不齊的啤酒廠盤踞地方市場--況且,的調配制度取消,青啤正面市場頹敗燕京啤酒的產銷量已經超過了自己,銷售額大幅下降。
怎么辦?買!
他預判啤酒行業會由魚龍混雜階段進入整合期,而青啤的百年品牌和先進工藝正是橫掃市場的利器。青啤決定將將注意力從海外高檔市場收到內地低檔市場,由借助地方企業擴大產能和銷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先從身邊動手!青島本地的大眾品牌嶗山啤酒成為首屈一指個收購對象。隨后,青啤的收購步伐迅速蔓延到山東全省乃至全國。
穿上了旋轉的紅舞鞋,就再也將舞步停下來。從1996年到2001年這五年,青啤收購了包括多家外資投資企業在內的40多家酒廠,合并子公司多達73家,年產量由1996年的37萬噸猛增到250萬噸。勢大力沉、狂飆突進的擴張風格給了這位青啤***"彭大將"綽號。但是青啤在縱橫捭闔的路上開始失控,將已經記不清許多子公司的名字。
這五年青啤是以產能擴張為先,并未顧及區域市場占有率,戰線過多又缺乏足夠的根據地市場持續輸血。設備改造開始跟不上,管理、人才干部調配也跟不上,甚至連司機都派到外地去當經理。青啤的效益連年下滑,雖然擴張后總銷售額增加到青島大本營的300%,但是,凈利潤卻不增反降,40多家收購來的酒廠加起來凈利潤還掙不過青島大本營的老廠。
在不停擴張的同時,彭作義沒有忘掉在空里"鄙視"一下對手:"(華潤雪花)除了資本外,品牌、技術一無所長"。
啤酒市場原是以小、散、亂著稱,在"八百諸侯"的兵荒馬亂向巨頭爭霸的過程中,有"諸侯"的兵敗與復國,有"蠻族"的入侵與退出。市場在擴張中放大,資源在競爭中集中。
彭作義的"鄙視"不無根據。1993年年底,華潤正式接盤了原沈陽啤酒廠,成立沈陽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拉開了華潤進啤酒業務的序幕。至于能發展多久,其實在當時的華潤管理層心中并沒有多大的底,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
但是彭作義低估了華潤的實力與胃口。華潤雪花背后有兩個有錢的股東撐腰:華潤集團與英國啤酒巨頭SABMiller。面對急需資金的中國啤酒業,黃鐵鷹感到分外得意:自己就像闊佬進菜市場一樣,想買啥就買啥。同樣的行業背景,更強的資本實力,讓雪花的收購擴張更顯大手筆,讓行業的整合波瀾更加壯闊。
也是在1996年,華潤雪花的帶頭大哥黃鐵鷹在完成了對沈陽雪花的收購之后,接盤大連渤海啤酒,進大連。兩年后,華潤大連啤酒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從15%升到了70%。華潤開始決定大舉投資啤酒產業,要做行業的領頭羊,其方法就是經典的"蘑菇戰略":雪花以工廠為基地,強勢覆蓋周邊區域,建立局部壟斷市場。
在2001年,華潤創業當時的年報顯示,華潤雪花業務在營業額、凈利潤、產銷量三項指標上均已經超過青島啤酒與燕京啤酒,而那個時期也恰恰是華潤啤酒的時候,它利用雄厚的資本將眾多啤酒廠并購于自己旗下。
青島啤酒與華潤雪花,今日的兩大啤酒巨頭,是貫穿這二十年兩大主角。這二者的競爭,十幾年來充滿著中國商業環境進化所有因素:外資的進退糾纏、地方企業的競爭與收購、終端渠道的白熱化搶奪戰、資本的收購與反收購、入肉三分人烙印,深挖品牌價值鏈的戰略傾向……沒有兩個更合適的企業能更明顯地凝縮中國商業競爭狀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把目光聚焦在兩家企業的***近五年。青啤盈利能力的優勢,雪花有規模效應,但是兩者的競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青啤重新開始注重規模擴張,雪花著手提升產品盈利能力,而且中間再摻雜著品牌運作、終端營銷、產品結構調整的明爭暗斗。
企業是中性的,沒有性格好惡,但是企業家是有性格的。拿企業的言行來對比,不是要彰顯人物的個性,而是因為他們是企業史***生動***柔軟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