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產值一個億;從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國際市場,一躍成為中國飾品行業的“大姐大”。市場經濟潮起潮落,在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家動人的成長歷程。
17歲時,周曉光就過起了艱辛的流動經商生涯,背著一包繡花針,足跡遍及大半個國家。1986年,周曉光在義烏小商品市場有了固定攤位,開始經營代理飾品生意,項鏈、手鐲、發夾等,散發著廣州、福建等地的氣味。隨著全國各地建立的市場更多并由競爭導致商業收益急劇降低,周曉光腦中的一個想法也開始變得激烈:興辦本人的企業,經營本人的品牌,銷售本人的產品,加大資本積累。
1995年,時逢義烏政府施行"引商轉工"戰略,周曉光的公司也成立了。6年業,企業由***初的600萬元進步到固定資產逾1億元的國內飾品龍頭企業。
山村女孩的飾品創業之路不平坦,1978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女青年周曉光憑著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的想法,帶著母親的一句話"會做的不如會算的",上東北等地賣繡花樣卻了。那年她17歲,家里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全家十口人,任憑母親怎樣算,在那個年代,也只能保障全家人不至于餓肚子。
周曉光回憶說,當她走了6年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平生***次坐上火車,那份興奮竟多于***次闖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后,周曉光坐飛機從地球的這端到那端,猶如家常便飯,但回憶起當年坐火車時的情緒,仍然激動不已。
憑本人的勇氣和自信,她讓母親借了幾十元當成本,做起了"跑碼頭"生意。一個女孩子出門自然比男孩子得多,擠火車,趕汽車,為了不耽擱時間,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就這樣,夕發朝至,走南闖北,6年之間,周曉光竟跑遍了大半個國家。
通過上面對山村女孩的飾品創業之路介紹,諸多人已經了解到這個項目標優勢,周曉光回憶說,當時,她只拿著一本國家地圖,沿著公路、鐵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為了能使家里人過上好生活。6年的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