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巨頭們***近的日子過的似乎不太順心,
7月26日受到港股波動影響,海底撈股價一度暴跌20%、呷哺呷哺股價也蒸發超過13%,九毛九的股價也一度跌過9%。當然,受到這次港股波動影響的不只有餐飲股,海底撈、呷哺呷哺自身的問題更是加深了這次波動的影響。
股價蒸發前,海底撈剛發布了上半年的業績預告,雖然成功實現了扭虧為盈,但其業績仍未達到機構的預期。而另一邊的呷哺呷哺還未能解決開除高管后的善后問題,還在與前CEO趙怡糾纏不休,相比之下九毛九的日子過得還算安逸。
火鍋巨頭們處于陣痛期之時,整個餐飲行業卻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尤其是近段時間備受關注的新式茶飲賽道,蜜雪冰城、喜茶、古茗、檸季接連拿到融資,奈雪的茶已經赴港上市;就連燒烤賽道也成了投資人們眼中的一塊香餑餑,近期就有永定門電烤串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還有夸父烤串、很久以前等等品牌。
在整體行業向上的情況下,火鍋巨頭們的遇冷又該如何破解呢?
“自作自受”的海底撈和呷哺呷哺
從各家品牌***近的遭遇來看,無論是海底撈還是呷哺呷哺,都有點“自作自受”的意思。
從海底撈發布的中期業績預告來看,海底撈今年上半年預計營收200億元左右,凈利潤8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相比去年上半年虧損9.65億的業績毫無疑問的打了個翻身仗,但是在餐飲行業整體火熱的情況下,海底撈的上半年業績卻未能達到機構的預期,這也直接導致了整個港股火鍋企業的股價。
要知道海底撈2019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就超過了9億,尤其是在國內對疫情的逐漸控制,整體行業恢復勢頭良好的情況下,海底撈這成績顯然有點說不過去,海底撈疫情之后的業績低迷直接導致了股價的持續下跌,半年蒸發超過60%。
究其原因,海底撈的低迷主要是因為公司戰略失誤,在去年選擇了加速狂奔的策略,全年新開門店達到了544家,但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業績的低迷。一方面加速開店直接導致海底撈成本加劇,就連餐飲行業***受重視的翻臺率都大不如前。
圖片來自呷哺呷哺官網
就連海底撈CEO張勇此前也公開表示:“海底撈業績的下降***主要的問題就是內部管理,去年我定下的擴店計劃現在看來確實存在問題,但是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今年3月份了”。
受到海底撈股價暴跌的影響,火鍋賽道里的其他上市選手的股價也開始波動,尤其是高層動蕩、業績慘淡的呷哺呷哺,無論是湊湊CEO張振緯的離職,還是公司單方面罷免CEO趙怡,都讓其的股價受到劇烈影響。
與海底撈相似的是,呷哺呷哺近年來的業績并不理想,從2018年就開始走下坡路,凈利潤、翻臺率持續下滑,尤其是2020年呷哺呷哺凈利潤同比減少99.4%。在這次海底撈帶動火鍋股股價整體下滑的同時,趙怡發公告要求呷哺呷哺就試圖罷免其執行董事的行為給個說法,甚至要求外界介入,種種原因讓呷哺呷哺的股價比起九毛九受到的影響更大。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趙怡給呷哺呷哺帶來的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要是長期無法解決問題,軍心動蕩之下,呷哺呷哺的日子或許會更加困難。
海底撈、呷哺呷哺的困境,無非是其決策失誤或者公司內部問題,但是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行業來看的話,火鍋仍然是餐飲行業里的一顆明星,就比如上個月有報道稱,主打毛肚的火鍋連鎖品牌巴奴正在完成一筆超過5億元的融資。
火鍋為什么這么火?
火鍋品牌的火熱離不開兩個原因——社交和連鎖化。
一方面,火鍋店相比大部分餐飲賽道,更加注重社交,尤其是現在的火鍋店定價普遍不低,如果不是為了聚餐,普通消費者很少會單獨去吃火鍋,尤其是現在的火鍋品牌在保持味道的同時,還開始做起了營銷,就比如海底撈。
在時尚、方便、體驗好等關環的籠罩下,火鍋尤其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年輕女性仍然是火鍋消費的主力軍,2020年女性消費者占比達到了57.1%,而男性消費者稍有落后,僅為42.9%。
另一方面,火鍋連鎖化更加容易,相比需要對菜品口味把關的傳統餐飲企業,只需要注重食材和鍋底的火鍋品牌們,做大做強的道路便是供應鏈不斷的建設,只需要從采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個環節進行布局,足夠新鮮的食材就能成為各家火鍋門店強有力的后臺支撐,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底撈。
海底撈、呷哺呷哺股價半年腰斬,火鍋巨頭們還有機會嗎?
來自Canva可畫 H?i Nguy?n的圖片根據公開信息,海底撈的供應商是其關聯方蜀海供應鏈,擁有多個原材料基地、食材加工中心、底料加工中心,除此之外呷哺呷哺、小龍坎、德莊、巴奴等火鍋品牌要么采用中央廚房的模式、要么和第三方供應商有合作。
說到底,火鍋的口味有足夠的普適性,菌湯、麻辣、番茄等多種鍋底能滿足多種人群的需求,如果有著成熟的供應鏈作為支撐,產品足夠可控,服務不差的情況下,消費者地體驗有著足夠的保障,而且近些年管理系統的逐漸成熟,增強了品牌對于連鎖店的管控。
與傳統餐飲企業的差異化,讓火鍋成了資本的寵兒,許多明星火鍋店也由此而來,但是隨著火鍋餐飲品類的愈發多元化,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在餐飲行業連鎖化的浪潮之下,火鍋行業的連鎖度進一步上升,競爭也越發激烈,那么海底撈還有機會恢復***嗎?
開店過猛的海底撈,還能緩過來嗎?
從現在的環境來說,海底撈也不是沒有可能再度爬上新的***。
不可否認的是,2020年之前的海底撈賺錢能力在餐飲界中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翻臺率都遠超同行,這也讓海底撈受到了外界的一致看好,再加上市場對于龍頭企業的歡迎,作為餐飲龍頭的海底撈,其股價就像是風口上的氫氣球,一路向上,但是這也導致海底撈在持續碰到問題時,股價也從今年2月的***高點一路俯沖。
不過當泡沫散去之后,對于海底撈的考驗才是真正開始,上文也提到過,海底撈主要的問題就是去年逆勢開店導致的業績難看,目前海底撈正在新店整合期,對于人員的管理方面還有一定的問題,如果將時間放長一兩年,這些門店的情況或許會好上不少。
海底撈、呷哺呷哺股價半年腰斬,火鍋巨頭們還有機會嗎?
為了盡早實現新門店的整合,海底撈也在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根據光大證券的消息,海底撈為了提升門店管理效率,目前正在恢復大小區的模式,增強精細化管理,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海底撈的業績甚至還有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
不過比起處于陣痛期的海底撈,九毛九、巴奴等火鍋同行的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雖然九毛九的股價也受到了這次港股下跌的影響,但是從公司整體情況來說,比起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九毛九的業績還算穩定,而且還在開辟新的增長,例如九毛九旗下得太二餐廳、太二前傳等新品牌餐廳,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機構對于九毛九的前景還算看好,中金公司甚至在7月25日給出了增持的評級。
面對九毛九、巴奴火鍋等品牌的虎視眈眈,海底撈CEO張勇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表示,等到這批門店的業績成熟后,海底撈還將繼續擴張,不過有了去年的前車之鑒,海底撈的擴張之路又該如何進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