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編輯:教育行業觀察 2018-06-20 19:29
“嵌入金融業務”已經成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規定動作,畢竟流量變現是每一個大流量平臺都會考慮的事情。
上周,一小部分用戶在滴滴App里發現了一個新上線的貸款產品——滴水貸。這是一個類似微粒貸和借唄的現金貸款產品,***高授信額度為30萬元,可隨借隨還。
從產品形態上來看,滴水貸與大部分在線信貸產品沒有區別。不過在合作模式上,與微粒貸和借唄還是不太一樣——滴滴在這款產品上更多扮演的是“導流”和“數據支持”的角色,而真正的風控則由持牌金融機構完成。相比微眾和螞蟻金服在各自產品上較強的把控度,滴滴做的則輕多了。當然,利潤空間也會有所壓縮。
目前,滴水貸被藏在一個很深的入口里,用戶需要通過點擊錢包—保險—借錢三個步驟,進入到三級頁面,才能看到這個產品,不是很好發現。看到出來滴滴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或是在業務跑通、形成一些數據積累之前還不想大規模放量。
所以,滴水貸現在也是以白名單的形式開發給用戶。據券商中國,4月18日上線當日,滴水貸共放出5000個白名單名額,而在滴滴的規劃里,首批白名單用戶數量被設定為10萬人。但***終,滴水貸會覆蓋到所有滴滴用戶。
看到出來,滴水貸其實就是滴滴這個大流量平臺尋找到的一個絕好的流量變現路徑,今日頭條布局金融的思路也是如出一轍。
“有流量有用戶的平臺都想做消費金融類的業務,畢竟變現的效率高。” 某消費金融公司的副總告訴36氪,“但各有各的玩法”。有的流量平臺選擇自營金融業務,比如百度;而有的流量平臺則選擇把流量開放出來,接入專業的消費金融平臺來做,比如頭條、58等等。
不過,自去年的現金貸監管以來,互聯網公司開放流量,與持牌金融機構合作開發信貸產品的玩法已經成了主流。在這種聯合貸款模式中,互聯網公司逐漸往前端靠,只參與貢獻場景、流量和初步的用戶篩選,而持牌金融機構則完成主要的風控,以及提供資金,兩者分工明確。
這已經不是滴滴***次嘗試金融業務了。在拿到支付、小貸、融資租賃等金融牌照后,滴滴先后上線了余額理財、保險、融資租賃等金融業務。在信貸業務方面,滴滴去年12月推出了面向司機端的信貸產品,額度在3000-5000元之間,據清流Club,這部分資產的規模目前約為7億元,月新增在1億元左右。
但這幾塊業務的量級和盈利能力都很有限:基金的代銷的利潤空間很微薄,互聯網保險產品又是低客單價,而面向司機端的信貸產品由于目標用戶規模的限制也很難做大。
所以,滴水貸可以說是滴滴***個真正意義上能夠讓滴滴在金融業務上放量,以及獲得可觀利潤的業務。
從去年開始,“嵌入金融業務”已經成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規定動作。畢竟,流量變現是每一個大流量平臺都會考慮的事情,這其中,金融業務,尤其是貸款業務又是變現效率很高的一個選擇。
據資料顯示,滴滴在2017年的GMV達到250-270億美元,主營業務虧損2億多美元,整體虧損3-4億美元。 而對于當下四面受敵的滴滴來說,充足的現金流和足以支撐自己把仗打下去的資金顯得格外重要。
有業內人士認為,滴水貸將刺激滴滴快速走向盈利。“如果滴水貸能夠做到1000億余額,按賺三個點服務費而言,意味著30億的收入——這完全可以把公司拉到盈利空間。”
其實,要實現1000億的貸款余額,只需要1千萬用戶平均每人借款1萬元即可。而截至2017年底,滴滴的用戶數已經達到4.5億人,這個量級對于任何一個持牌金融機構來說都是個誘人的線上入口。
對比同類產品,微粒貸已經把客單價做到了8000元左右,上線2年多也把貸款余額做到了千億以上,比肩一個省級城商行。當然,滴滴無論從產品粘性還是滴水貸本身的產品露出位置來說,都遠不及微粒貸。但即便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大部分業內人士還是表達了對滴滴***消費金融產品的看好。
一位消費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在接受清流Club的采訪時說:“滴滴掌握了大量的出行數據,針對活躍用戶,滴滴能清楚地知道他的家庭住址和公司地址,也知道用戶的偏好,如對順風車、快車、專車的選擇等,從而以此判斷用戶的經濟水平,這對于信貸產品的風控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還要提一下滴滴這次合作的持牌機構——新網銀行。這家互聯網銀行的股東分別是新希望集團、小米和紅旗連鎖。此前,新網銀行已經與美團、陸金所以這種商業邏輯展開了業務合作。據悉,新網銀行下一步還會跟今日頭條合作。
目前獲得牌照的互聯網銀行當中,新網銀行的表現僅次于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但不同于后兩者分別與騰訊和阿里有深度的綁定關系,新網與股東之間的連接顯得薄弱很多,如今看來,這反而幫助它成為了一個更加第三方的角色,可以去連接更多大互聯網流量平臺。
在監管之下,隨著互聯網公司和持牌金融機構各自的權責逐漸分明,雙方的合作在調整了姿勢之后又開始逐漸回溫。隨著互聯網公司從風控的環節中退出,讓出更多利潤空間,互聯網銀行和一直苦于轉型和盈利的中小城商行,也有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