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莫偉濃 2021-08-19 08:44
日前,在濟南一家大潤發超市,隔夜肉洗了再賣,發臭變質的也不浪費,會用來灌香腸;前兩天,連鎖火鍋店“火鳳祥”被指存在售賣變質食材、生菜回收重復使用、鹵湯發酸等問題。
不出意料,涉事商家公開致歉,下架、調查、整改,一個不少。是不是有點眼熟?就在前幾天,“奈雪的茶”道歉、整改。這才不到半個月,又有超市、火鍋店“出事”了。前有“翻車”之人,后面不乏來者,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一個接一個地,看得人已然“審丑疲勞”。
為什么總是餐飲領域?
客觀來說,正常。一方面,民以食為天,公眾對吃飯的事本就高度關注。關注的目光多了,發現的問題也自然會多。另一方面,餐飲領域涉及面廣,商家星羅棋布、不計其數,僅從概率來說,也必然是“翻車”的常客。從這個角度說,面對高頻出現的“辣眼”新聞,公眾還是要報以平常心。我們要知道,食品安全問題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寄希望于一次搞定、永絕后患,這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治理規律。
但餐飲領域頻頻出事,還是給我們提了醒:監管需常態化,懲處要嚴上加嚴。就拿新聞報道來說,每有負面新聞出現,涉事商家無不是“***時間”致歉,態度不可謂不誠懇,整改措施不可謂不嚴。但然后呢?曝光像一陣陣風吹過,留有痕跡,但痕跡顯然還不夠深刻、明顯。
對于食品安全,我國一再強調建立***嚴謹的標準、實施***嚴格的監管、實行***嚴厲的處罰、堅持***嚴肅的問責。考慮到品牌企業、連鎖企業的輻射面、影響力,有必要對其加大處罰力度,尤其要用好巨額懲罰制度。要知道,被曝光的對象幾乎均為知名企業,有名氣而不嚴格自律,受信任卻辜負信任——旗下一家門店被曝光,那其他的呢?不妨讓警鐘敲得更響一些,讓教訓來得更深刻一些。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莫偉濃【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