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深圳市刷臉致付信 2019-11-23 08:40
2019,被稱為“刷臉支付元年”。刷臉支付成為支付產業的***熱賽道。21日,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刷臉支付技術應用社會價值專題研究報告》顯示, 2019年成為刷臉支付的“元年”,刷臉支付用戶將達到1.18億人,到了2022年將突破7.6億人,屆時將取代掃碼支付成為主要支付方式。
刷臉支付成支付產業的***熱賽道
2014年開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率先開啟了刷臉支付的研發工作并進行了商用探索。去年雙11支付寶公布了生物支付的數據,指紋支付或是人臉支付的生物支付方式占比達到60.3%。
隨著互聯網+數據的積累、計算機算力的躍升和算法的優化,人工智能正在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刷臉進站、刷臉支付、人臉簽到考勤、刷臉執法……人臉識別技術正走進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
人臉識別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與指紋識別、掌紋識別、虹膜識別等都屬于生物識別技術的一種。早期人臉識別技術,是測量人臉上根據眼角、鼻孔、嘴巴、下巴幾個部位的幾何關系,通過圖像庫中的人臉模板,與待識別人臉在灰度上的相似程度,來實現人臉識別。其弊端是容易丟失有用信息,在視角、表情等變化的情況下識別能力很差。
這個智慧面包坊使用刷臉支付已經有半個月左右。據味多美首席信息官胡博表示,刷臉支付收銀機“蜻蜓”能提升用戶體驗,也能將支付結算效率提高 60%。使用刷臉支付期間,店內年輕群體消費者也增長50%以上。其中每天有超過30%的顧客選擇了刷臉、自助收銀等支付方式。
總之,刷臉識別在安防行業、金融支付行業、新零售、智慧餐飲的應用已不是停留在想象里,而是已經頻頻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場景化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但是,法規應促使數據交易各方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數據如何被處理,特別是用于其他用途的情形,減少數據濫用,讓人們清楚知道自己的“臉”還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