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編輯:網絡 2018-08-17 09:44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家庭的大力提倡和充分重視,國內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關資源缺乏等問題,教育的焦慮在廣大家長中蔓延,很多父母因為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青春期和社交等問題而苦惱,當他們上網查找相關信息時,看到的內容多數是雞湯和大道理,甚至有很多觀點是相沖突的,許多家長會感到迷惑,無所適從。
為此,筆者專訪了學之本(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老師。擁有二十余年家庭教育經驗的吳老師,就當前家庭教育中父母***為關切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采訪嘉賓簡介:
吳淑媛,學之本(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高級中華傳統文化教師,沙盤游戲治療師,心理健康測量師,危機干預師,情感困惑援助專家,擁有20年的親子、婚姻、家庭咨詢經驗。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親子關系的構建
筆者:現在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視,也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也開始購買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和課程,但是往往抓不到重點,您認為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什么?
吳老師: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良好的親子關系的構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呢?
良好的關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首先要了解自我。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有“三我”,即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是人的原始的欲望,“超我”是人的理想狀態,“自我”處在“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人的現實狀態。人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親子關系尤其是如此,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父母首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但是,想要處理好親子關系,僅僅了解自己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了解孩子。
根據學之本教育研究院的調查,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是不夠的,家長常常抱有這樣的一些疑問:為什么不如以前聽話了?為什么不如以前活潑了?為什么開始說謊話了?為什么學習成績變差了?為什么不愛和我溝通了?為什么不愛理人了?為什么**只顧著打游戲?
這些問題在孩子成長中的無數個“為什么”,我們家長是經常搞不懂。那么我們父母想真正的“讀懂”孩子,知道孩子,那就要從孩子的各個時期去入手,比如孩子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內在需求變化,以及行為變化等等。要用理解和愛,才能培養出更加**的孩子!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需要明白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過程。這是與孩子和諧相處的基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是不同的,不同的時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應對。
家長只有做到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孩子,才能夠以正確的方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筆者:許多家長雖然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甚至放棄了工作和理想。但是,很多人家長卻吃力不討好,這是為什么呢?
吳老師:這是因為家長沒有真正理解家庭教育,沒有明確的目標,在焦慮的驅使下表現得比較盲目。
筆者:那么,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呢?
吳老師: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人格有不同的類型,每一個類型人格的養成都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比如依戀型人格
來自于兒童對遺棄的恐懼。在孩子幼年時母親對孩子依戀需要的反應不穩定,時好時壞,或者時在時不在,導致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得穩定。這樣孩子就會形成依戀型人格。又如孤獨型人格,源于兒童對拒絕的恐懼;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比較冷漠,對孩子平常的事情顯示的漠不關心,孩子愛和情感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學之本教育研究院在統計一萬余案例之后發現,孩子的每一種人格缺陷,都是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導致的。我們認為,家庭教育的目標,就在于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避免孩子產生人格缺陷,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
總結
家庭是孩子的***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師。 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吳老師指出:在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個性,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適合孩子個性特點的家長教育,促進孩子健康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