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新三板公司泰達新材(430372)IPO首發被否,成為第一家IPO被否的新三板創新層公司,引發新三板市場熱議
來源:互聯網
編輯:網絡
2018-06-20 20:23

在泰達新材眾多問題中,員工薪資問題頗受關注。
據公告顯示,在泰達新材2016年所有高管薪酬中,只有總經理的薪酬***高為7.62萬,月薪6350元,而***低的是監事年薪只有4.23萬,月薪3525元,核心
管理層的平均年薪不足7萬!部分十年以上的老員工月薪竟然只有3500多元,公司高管每個月也就領6000多元的月薪,基層員工的工資可想而知!而這也是證監會質疑泰達新材的重要原因之一。
類似泰達新材沖關A股不成的案例在新三板雖說數量不大,但個個都是典型,對后面擠破頭排隊IPO的新三板企業起著警惕作用。
2017年7月12日,證監會發審委公布2家公司的**通過,3家公司**被否,其中就包括新三板掛牌公司愛威科技(831895),愛威科技也成為***家闖關A股被否的新三板公司。據悉,愛威科技主營醫療臨床檢驗和診斷儀器及配套設備的研發、銷售和服務。但由于毛利潤與同行相差實在過大,加之醫療器械行業交易的敏感性,愛威科技被證監會懷疑:讓利是否涉嫌構成商業賄賂?
無獨有偶,作為IPO被否的典型案例,專業研發、制造、銷售釬焊材料的華光新材由于“持續經營能力存在繼續大幅度下滑的風險”被證監會拒之門外。雖然經營業績如今并不完全是新三板企業沖關IPO的硬性標準,但是當華光新材還存在產品可替代性高、同行市場競爭加劇、過度依賴格力、美的等大客戶的因素影響,IPO被否也就不難理解了。
成功的例子各有千秋,失敗的原因卻相差無幾,那么到底新三板企業IPO被否會受到怎樣的因素影響?于投資者而言,又該判斷公司是否具有成功IPO的“福相”?***路演就此話題專訪
君盛投資創始合伙人廖梓君,她表示,“在泰達新材的案例中,作為一家傳統型企業,可能會存在為了把利潤做上去,把成本費用壓低,那么把企業員工工資薪酬壓低是財務處理上的一種方法。”
對于IPO集郵現象的收益問題,她認為,這主要取決于投資人是在什么時候買到的股權?如果投資人是在高點買入的,在目前市場價值回歸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原來的價格買貴了,而現在并不是很
賺錢的現象。
廖梓君表示,當前新三板市場個人投資者對一級股權市場的標的投資鑒別能力是不具備的,他們其實是承擔了比較高的風險,承擔了高風險并不代表他們就能獲得高的回報。對于早在15年、16年進來的個人投資者而言,這應該是血的教訓。連專業機構看上的不少具有成長性的公司,由于估值太高,紛紛表示不敢“下手”。 早期項目和Pre-IPO項目,更需要看重未來的成長性;而對于PE后期項目,則需要更看重業績的真實性。另外,還需要看對企業的估值是否合理,未來兩三年整個中小板、創業板預計還有30%-40%的下降空間。
截止8月1日,公告進入IPO輔導的新三板掛牌公司突破500家,其中還有不少創新層的“高材生”;但同樣有不少業績連續下滑,甚至可以說“慘不忍睹”的新三板公司出現在IPO排隊的隊伍中。如今新三板轉板趨勢越來越熱,新三板掛牌企業面臨的一些問題也引發投資者擔憂,尤其是“三類股東”的問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廖梓君對此表示,“這個問題的根源出在了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政府部門上,當初鼓勵大家發展新三板,可是現在卻因為‘三類股東’的原因朝令夕改, 市場參與者為此付出了額外的成本。”因此無論是擬IPO企業也好,參與的股東也好,同樣承擔了很多不確定的風險。政策的朝令夕改沒有兼容性,沒有前瞻性,使得市場參與者遇到了很多麻煩,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一定要有前后的連貫性,不能因為自己掌握著裁定大權就能隨意更改游戲規則。
今年IPO申請通過率明顯不如2016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后,監管層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督與審核,IPO速度略有放緩,同時更加注重發行企業的質量,對企業上市材料的信息披露要求也日漸提高。隨著新三板轉戰IPO的企業數量增多,證監會更為關注企業的
持續經營能力、財務數據真實性和合理性以及關聯交易規范性。換言之,“持續發展”才是證監會認可企業IPO的重要指標。
隨著新三板市場流動性越來越差,政策紅利遲遲不下放,新三板企業更多選擇沖擊主板,以換取更好的流動性。但于投資者而言,仍需對投資企業有個全方位了解,針對企業財報、行業發展、商業模式做一次全方位的了解研究,不可盲目追捧“擬IPO股”、“創新層股”等相關指標,審慎投資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