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特許加盟榜 編輯:李白 2018-12-06 09:21
河北中旺集團(五谷道場的前身)**算是個傳奇。
從戰華龍、懟康師傅,到一記“非油炸”挑翻傳統方便面市場;
從年入20億的大品牌,到白菜價賤賣中糧;
……
網上類似報道鋪天蓋地,但今天生意君要和大家分析的是另外一個視角:中旺集團發跡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旺集團的成績單:
***初的中旺是1條3萬包方便面生產線的鄉鎮小廠,創業4年之后坐擁30多億固定資產,擁有22家分公司,13000多名員工,躋身同行業前五強。三年總資產增長150倍,銷售額增長了500多倍,靠著“非油炸更健康”,***高年銷售量達到20億元。
一個鄉鎮小廠,除了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和創始人的兇狠作風外(據說王中旺曾一拳將一位股東打翻在地,讓這位股東直接從三樓滾到一樓。那段時間,王中旺就連上班時,屁股下面都墊著一把菜刀。***終,他“贏得了這場血戰”),能夠如此逆襲行業大佬,中旺到底靠的是什么?
王中旺坦言:主要是在做華龍西北區域總經銷的經驗積累,當時是“克隆式”的學習,從搞營銷轉到企業內部偷偷摸摸地學習生產,“跟著巨人走,雖然沒有巨人快,但是也不會有大的失誤。”2003年之前,中旺的高管80%都來自于華龍,王中旺更直言不諱說:華龍可謂是中旺的母體,除了沒給錢以外,其他的都給了。
下面,生意君和大家詳細說說,華龍到底給了這家小代理些什么?
一、華龍給了中旺正確的目標市場策略
還是華龍經銷商時,王中旺所面對的消費區域基本都是以農村和小城鎮為主。這段經歷使其對平價市場有著深刻的把握。日后王中旺也憑借這段“草根經驗”,輕車熟路的為中旺鋪設了銷售渠道。當時主流的方便面企業,在產品定價、定位中并未考慮到地方較小、落后的農村。這塊目標市場的空缺,一下子為中旺打開了差異化渠道的大門,73%的縣城鄉鎮的占有率,是支撐中旺的整個龍骨。
憑借著對二三線市場的專注,王中旺創建了“一碗香”等低端品牌。到2000年年底,中旺月銷售額已達1000多萬元,當年的銷售額突破1億元。2002年,中旺銷售收入近5億元,傲然躋身方便面行業之5強。
二、華龍給了中旺過硬的團隊建設經驗
1、“當初我為什么守著華龍這樣的好老師,因為他們有好的人才和技術。”
企業80%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華龍作為當時的大公司,有著一套成熟的人員體系和人才儲備。這些都是初創型小公司所不具備的,2003年之前,中旺的高管80%都來自于華龍。
2、“當初華龍若不是挖了康師傅的首席食品專家,也不會發展這么快。”
這點給了王中旺啟發,為了奠定自家企業的發展基礎,他也從外部請專家,大多數的專業技術和高層管理都有10年左右方便面行業從業經驗。為了確保產品的質量,還專門從東南亞引進國際**的生產設備,并高新聘請臺灣食品專家主持研究開放中心,實行全程質量監控的管理機制。根據不同的地理屬性推出不同檔次的產品。
三、華龍給了中旺獨特的營銷策略
踩著“華龍”成功者的腳步,中旺將市場細分到區縣級。建立21個營銷處,在400多個市縣設立了固定經銷戶,形成了營銷總部、處、組、產四級營銷網絡。采取送貨上門、特許入股等形式密切的與經銷商保持良好的關系,讓廠子與經銷商共同成長。
中旺憑借著對市場的嗅覺,將原有華龍的經營模式進行改良,摸透了農村市場,采取了“公司+科技+農戶+市場”的運作方式,帶動了數十萬農民??祹煾抵猿鲑Y3億元,也正是看中了中旺這種優勢。
雖然王中旺這位“三太子”誓要挑了華龍這條“龍”的龍筋。但在生意君看來,中旺和華龍***多也只是相愛相殺,正是當年在華龍的代理經歷,才成就了之后的中旺。
現如今的創業環境可謂九死一生。如果不是擁有核心資源,自行創業風險較高。要獨自面對目標市場選擇、市場驗證、盈利模型、人員管理等各種問題。相反,找個“巨人”以作為其品牌代理的方式起步創業,風險則要小得多。能成為品牌,肯定有一套經過驗證的模式,和系統的問題解決方案(你肯定不是個例,你遇到的問題其他代理大概率都遇到過),同時品牌方的品牌推廣、資源傾斜和扶持政策也不是單打獨斗可比的。
很多時候,選擇真的大于努力。
**,你做過或聽說過哪些品牌的代理有錢賺?或者被哪些不靠譜的品牌坑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生意君溝通。賺錢不易,我們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