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News 2023-04-07 10:20
從返鄉創業到鄉村致富帶頭人,嘉祥縣萬張街道宋王村村民王濤在土里摸爬滾打了7年,奔著“農業也可以大有作為”的初心,王濤發展特色種植,走上了致富路,也讓身邊的老鄉鼓了口袋。
記者 李從偉 王浩然
兩點一線
展銷會一場沒落下
3月31日上午,位于嘉祥縣萬張街道宋王村村東的科農家庭農場里,一座座大棚一字排開,棚內,綠意盎然一派生機,一個個可愛的小西瓜掛在藤蔓上。
剛剛參加完“2023嘉祥消費提振年”嘉祥春季特優產品展銷會,王濤就匆匆趕回了農場,一頭扎進了大棚。這些年來,為把自己的產品銷路拓得更寬些,不管多忙,王濤都會抓住每一個機會,推廣自己的產品。“今年,為了提振消費,當地政府舉辦了大大小小多次展銷會,我一場不落。”
“你看,這個西瓜皮上有水珠,說明棚內濕度大,這就需要通風。”說著,王濤熟練地操作起大棚的通風設備。
棚內溫度是不是高了,作物是不是缺水了,葉片是不是有蟲害了……每天,王濤都會鉆進大棚,查看作物長勢,尋求解決之策。
“就比如給作物澆水施肥,***好選在晴天的上午,因為到了中午,地溫能達到15-20度,這個溫度更利于根系的吸收。”王濤說,地里的莊稼就像自己的孩子,要摸清它們的“脾性”,時時關注每個階段的成長。“你對它上心了,它就能給你想要的回報。”
返鄉創業
“城市夢”變成“田園夢”
起初,王濤也有個“城市夢”。中專畢業后,懷揣著去外邊世界闖蕩的夢想,王濤背著行囊去了大城市,走南闖北。
在濟南一家農業公司做種苗銷售業務的兩年里,王濤跟農業打上了交道,其中不少客戶都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并且做得風生水起,這讓從農村走出去的他深受觸動,“現在的農業已不是往日的模樣,也是大有可為的天地,何不嘗試一下?”
打定主意,2016年年初,不顧家人的反對,王濤回到了宋王村,用自己的積蓄收購了當地兩個廢棄大棚,又新建了6個大棚。
宋王村有大棚種植的歷史,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等傳統作物,種植結構單一,收益低。“要種就要種有特色的,附加值高的。”奔著這個想法,王濤選種了大城市市場上比較暢銷的博洋9號甜瓜。
“當時這個品種賣價比較高,當地市場認可度低。”萬事開頭難,***年,王濤就“交了學費”,賠了3萬塊錢。第二年,為打開銷路,王濤主動對接當地商超,與商超其他產品捆綁銷售。好產品***終會被認可,當年,王濤就實現了收益。
10個大棚,12個大棚,一直到現在的40個大棚,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品類也由甜瓜擴大到千禧果、小西瓜等,王濤特色種植的步子邁得越來越穩健。
傳授技術
帶上大家一起致富
臨近中午,十幾個身影陸續從大棚里走出,他們都是在這打工的村民。***近是小西瓜授粉的時期,是一年中***忙的點。
“為了趕時間,中午飯就糊弄著吃點。”今年58歲的劉鳳香邊吃邊跟記者聊了起來。從當初的***掙50塊錢,到現在的120元,一個月能掙上2000多元,劉鳳香已經在這里干了三年。劉鳳香說,在這不光掙到了工資,還學會了栽植、剪枝、吊秧、授粉等種植技術。跟她一樣,在農場常年打工的姐妹還有20多人。
致富不忘鄰里。王濤說,一年四季,基地都有活,優先用村里年齡大的村民。
“我摸索出了一條可復制的種植經驗,愿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王濤說,在他的帶動下,宋王村和周邊的村民開始流轉土地建大棚,發展特色種植,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收益。
“王濤是我村的‘田秀才’,更是個‘熱心腸’,遇到問題打個電話就來指導。”村民王章鎖說,在王濤的帶動下,他種了20畝的大棚,一年的收益達四五十萬。
“現在國家支持農業的政策越來越好,特別是推出的按揭農業,這也增加了我的底氣。”王濤說,下一步,他將發力種苗培育,打造全產業鏈,帶動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