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觀黃河評論 編輯:牧風 2021-06-18 10:18
要徹底減輕家長的焦慮,需要改變的顯然還有更多。
6月15日,教育部召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啟動會,一直亂象頻出的校外教育培訓將有專職部門管理。
據介紹,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承擔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指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黨的建設,擬訂校外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含線上線下)機構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資質、收費監管等相關標準和制度并監督執行,組織實施校外教育培訓綜合治理,指導校外教育培訓綜合執法。指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及時反映和處理校外教育培訓重大問題。
會議強調,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人民日報:有抓手更要有力度
這次機構增設,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工作的高度重視,傳遞出徹底解決校外培訓機構監管難的決心,為治理校外培訓綜合施策提供了有效抓手。今年以來,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到市場監管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分別予以頂格罰款,都在釋放校外培訓市場監管力度加大的信號。頂層設計需要落實抓手,事后處罰配合過程性監管才更加有效,各方力量需要被擰成一股繩才能綜合推進治理措施。此次教育部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正是回應了這樣的吁求。
半月談:規范發展是校外培訓行業必答題
此舉傳遞出了清晰的信號:規范發展,是校外培訓行業的必答題。加強校外教育培訓監管,是雷厲風行落實中央有關要求,也是對社會關切、社會痛點的直接回應。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仍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但能預見的是,今后教育培訓資本化運作將更加謹慎、規范,教育培訓的行業準入將會更加嚴格,違背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培訓將被嚴令禁止。經過治理與引導,整個行業逐步從“野蠻生長”轉為規范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多贏。
正觀新聞:消弭既往監管漏洞和空當
針對校外培訓亂象進行有力治理,成為一項迫切要務。這就既需要有動態重拳懲治的手段和決心,也要有常態治理、加以規范的意識和準備。兩者缺一不可。動態重拳懲治,是運動戰,有賴于各部門協力配合;常態治理,是持久戰,需要一個堅強有力的核心部門來組織、引領。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就是這樣一個部門。應該看到,成立這個部門,且賦予擬訂校外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及時反映和處理校外教育培訓重大問題等主要職責,特別是“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含線上線下)機構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資質、收費監管等相關標準和制度并監督執行”,消弭了既往監督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空當。
新京報:順應民意強化監管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無疑是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改革的標志性事件——至少從職責設置和機構編制層面講,對校外教育培訓的強效能監管有了長效性保障。“強監管”是大勢所趨。在給家長孩子增負、給社會加壓方面,部分培訓機構甩不了鍋;在“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上,它們也該被“記上一筆”。再疊加“教育貸”推高的信貸風險、預收費伴生的資金鏈斷裂風險,熱流下的“問題熔漿”涌動,已到了不能被無視和輕視之時。本質上,這是國家教育發展布局的重要一環,是建設學校教育主陣地棋盤里的落子,也攸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大局。
澎湃新聞:信號意義不言而喻
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監管校外教育培訓,足見國家層面對于規范校外培訓市場的重視力度,也反應出當前校外培訓市場治理和規范的迫切性。它與近些年校外培訓熱所加劇的社會教育焦慮以及前期“減負”相關政策的出臺,形成了一種呼應,信號意義不言而喻。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為的是降低市場“虛火”,并不是對于校外培訓的一刀切式叫停。提高門檻、明確資質、完善監管,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行業的理性發展。而培訓市場健康發展的受益者,終究還是廣大家長和孩子。讓整個社會理性對待校外培訓,才能搬開阻礙教育減負的絆腳石。
南方都市報:行業治理進入常態化
多年以來,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存在短板,那就是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和隊伍。這樣一來,相關監管難免陷入運動式治理的尷尬,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積弊日深。現在,成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意味著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將告別運動式治理,轉而進入常態化。這首先當然是一個全面強化監管的信號。對行業而言,也未必不是一個刮骨療傷重煥生機的機會。校外培訓可以成為家庭、學校育人的有益補充,期待整個行業從此進入理性、良性發展的軌道。
紅星新聞:減輕焦慮需校內校外聯動
要想真正給家長與學生減負,還需要校內校外的聯動。如果學校仍然沿襲單一的應試評價體系,將之視為評價孩子的***甚至***標準,那么“校內減負”必然會引發“校外增負”。近年來校外教育培訓的火爆增長,就是例證。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將解決的是行業準入門檻、培訓范圍、合規合法經營等問題,讓這個行業更加合理化。但要徹底減輕家長的焦慮,需要改變的顯然還有更多。
來源:綜合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