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編輯:網絡 2018-06-20 20:54
代理
9年藥品臨床推廣經驗,目前從事皮膚領域臨床推廣的管理工作。
筆者發現很多代理制公司的產品經理都很迷茫,有的成為了科室會的“御用” 講師,有的成為了銷售的變相內勤,很多人因此迷茫不知所往。
筆者曾在省級專科代理公司任職產品經理。必需承認: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代理制模式,利潤因素,廠家推廣模式等諸多因素都讓這個崗位變得有些飄忽不定。但是,黑夜中再小的燭火也是光芒,產品經理依然可以通過很多方面的工作給公司創造價值。
下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對于公司新簽產品的選擇和評估
筆者在某外資企業工作了 6年,一共就負責過兩個產品。但是,代理制公司會經常接觸不同的廠家和產品,給予產品準確詳細的評估對于老板的決策意義重大。
一般來講,代理制公司對于產品的決策來自三個方面
1.產品的利潤空間
2.競爭產品的市場策略
3.KOL對產品的評估
有的朋友肯定會說,***點是公司與廠家博弈的事,第二點讓銷售去調研就能夠搞定。第三點做專科代理的公司誰手里沒有幾個KOL,也是so easy的事。 產品經理還有什么可做的呢?
其實不然,很多公司在以上三方面做的 都比較粗糙,并且很多時候都是信息的堆積卻少有利益轉化,沒有形成具體的策略,以報告形式交到老板桌子上的東西更是寥寥。下面,筆者以產品 A為例,談一下筆者在這方面的工作。
結果:通過對A產品全面的評估,公司迅速在關系薄弱的地級市布局,在開發上取得了先機。在該企業對市場活動幾乎零投入的情況下,為公司成功從生產企業申請了一場省年會衛星會支持。2017年A產品名列全國各省份第三名,完成廠家的指標。
二、培訓職能大于市場職能
代理公司一般銷售的是仿制藥。 在學術層面上,很多原研品已經把工作做的很好了。
所以,很多人認為關于產品特點優勢,區域市場分析,科室及適應癥擴展等市場方面的工作只要cosplay即可。
但筆者實際工作發現,即使是代理公司,對于銷售人員的培訓意義更為重要。
在代理公司里主要有兩類代表:
1.入行不久的新人。 這種代表往往有很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工作熱情,大多數人還懷揣著去外企發展的愿望。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沒有的方向,遇到挫折就顯得手足無措。
2.代理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員工。 這種代表是人際關系的高手,客情關系都做的非常好。但是,在兩票制,合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老套路開始不靈了又沒有新方法。
筆者公司之前的培訓,主要就是單純的產品知識培訓。 筆者后續新增了競品知識培訓,疾病知識培訓,如何成功舉辦一場科室會,如何探尋醫生治療需求等板塊的內容。雖然內容簡單,很多還是借鑒外企的培訓課件。 但是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比如在公司工作八年的王姐,一直很苦惱一件事:為什么某三甲醫院客戶甲相處了半年,客情關系好到可以幫助客戶接送小孩的那種,但是銷量有限。
通過公司月會“探尋醫生治療需求”的培訓,發現甲客戶用藥觀念保守,超出說明書適應癥的疾病都沒有使用。 可能,在外企MR眼中這種事情稀疏平常,但是對于常年浸淫在大包模式的代表來說,小小的思路轉彎并不簡單容易。
所以,培訓的價值,或者說觀念的傳遞和改變的意義重大。
三、如何舉辦和參與各種學術會議?
產品經理經常被很多人戲稱為會務經理,可見舉辦和參與各級學術會議是產品經理的重要職責。
但筆者認為:代理公司舉辦和參與各級學術會議一定要目的明確。
因為我們是鐵打的營盤,而產品是流水的兵。
我見過全國市場部只有一個人的生產企業,既然人家走的是粗狂路線,作為代理商沒有必要逆勢而為。我也見過對于產品市場活動大力支持的企業,做多中心的臨床觀察實驗,在省市學術會議上舉辦衛星會。
這個時候,我會積極配合廠家,比如幫助聯絡專家,衛星會演講內容和講者的建議,推動市場調研項目等等,前提是我打輔助。
好的產品是公司一張精致的名片,但是品牌一定是我們的公司而不是產品。
我常常把自己當成各個廠家的區域產品經理,宏觀層面的市場推廣需要廠家帶我一起玩。額外的,我只支持目的明確(比如新產品進院)的科室會和小范圍的沙龍會議。
小結:代理公司的產品經理,價值幾何?
在新時代,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們要為公司選擇合適的武器(產品),我要給戰士們(MR)提供更多生存技巧和方案。同時,我們還要控制好非戰斗性的支出(各種非銷售費用)。
筆者也有困惑,隨著公司業務擴大和人員的增加,公司向正規化發展的趨勢明顯,由于造成了大量的流程問題。比如出現某地級市商業流向月月出錯卻無人為此買單的現象,2018年新增MR績效考核至今沒有方案等等。
如何在流出管理和SFE層面制定出適合公司現階段發展的方案,需要筆者通過深度思考和實踐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