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決定,讓他的外賣流水,月增15萬
真實開店加盟故事 第007期
品牌:秦門饃飯廚房
地點:北京市-海淀區 楊老板
本篇講述的是,主人公楊老板,跨行進入餐飲業,從0開始經營一家家常菜餐館,期間經歷了新店的火爆、同行的競爭、贏得競爭、外賣沖擊、學習成長等起起伏伏的生意故事。
新手上路
我以前在星級酒店做過部門經理,婚慶公司做過策劃,2012年通過朋友介紹,我知道北三環一個社區入口處有一個300多平米的餐飲店轉讓。雖然位置不在主街上,但房租便宜,周邊居民密集,于是我毫不猶豫拿下了這家店了,開啟了自己的京味家常菜的餐飲之路。

楊老板的京味家常菜館
因為是新店,附近也沒幾家餐飲,開業頭幾天客人還是很多的。但由于經驗不足,明明準備好好的,可一到上客時間,就亂作一團。
那些日子,我不是在餐桌前向客人賠禮道歉,就是沖到后廚吼叫催菜。好在大家一起努力把***初艱難的階段扛了下來。
競爭加劇
平穩經營了一年多,正當我謀劃開第二家店時,門店收入卻一個月不如一個月。當時采取的措施是新增菜品,但結果并不好。
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后,我找到了2個原因:
1、周邊新開了幾家大型商場,里面的餐廳無論環境還是服務,都遠遠好于我這街邊店,搶走了客流;
2、雖然新菜吸引了一些顧客,但銷售卻沒增長,因為家常菜食材成本本來就高,盲目增加品種后,食材利用率降低,造成了很大浪費。
找到原因后,我立刻重新梳理菜譜,去掉賣的差的菜品,集中精力在品質和服務上。就這樣門店的生意,慢慢又走回了正軌。
新的挑戰
但小本生意場上從來就不存在什么歲月靜好。進入2015年,房租上漲,員工工資增加…此時,陸續有外賣平臺的工作人員找上門談合作。開始我是排斥的,可看著幾乎不再響起的熟客叫餐的電話,和**比**少的銷售,我***終還是同意了合作。
憑借外賣平臺初期的補貼和推廣,我的經營覆蓋范圍擴大了幾十倍,也縮小了我與品牌餐飲,在位置、服務、出品等方面的差距,于是我一門心思撲到外賣上。
堂食賣什么線上就賣什么,外賣銷售逐漸超過了堂食,但這同時也降低了堂食出餐的速度和品質,堂食顧客意見越來越多。帶來的后果就是堂食銷售直接下降了一半。
隨著更多商家入駐外面平臺,競爭加劇、補貼降低、抽成提高……***終我的外賣業務驟減。
直到2017年下半年,幾乎都是這種狀態,整個過程非常痛苦,但只能咬牙堅持。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我開始了反思和學習,惡補管理營銷知識,參加各種論壇和行業會議。雖然已經年過40歲,但只要走上了生意這條路,就只有不斷提升自己。
出現轉機
17年底,在一次美團外賣正餐品牌研討會上,我認識了秦門陜西菜的羅總。在交談中得知秦門也經歷過外賣的沖擊,但經過調整和應對,已經實現了線下線上的融合,門店經營各項指標都維持在良好范圍。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秦門的經營方法,我去了秦門位于南三環的方莊店考察,雖然面積不到三百平米,裝修也略顯陳舊,但它僅堂食月銷售額就高達70萬;而線上,只**肉夾饃一個月就能賣出2000個。
“考察后我發現,這和陜西地方菜的特色有關,小吃面食天然強大,涼皮肉夾饃出餐快,都是外賣爆款。這些是我京味家常菜所不具備的。”
說來也巧,當時秦門正在籌劃一個外賣合作項目,借助秦門北京和河北廊坊兩家配套工廠強大的生產能力、中央廚房成品半成品配送、成熟的外賣運營經驗等,為眾多餐館賦能。特別是像我這樣菜品不適合外賣的非陜西地方菜、或外賣經營經驗不足的餐館。
我認識到,這是我餐館轉型的一次機遇。
確定合作后,我在店里專門辟出了20平米的外賣加工區域,做了簡單的改裝費用大約1萬元。隨后,我派了3名廚師到秦門加盟總店進行系統培訓,因為多是半成品,上手很快。
同時,在秦門線上人員的協助下,外賣銷售開始了穩步增長。大概過了半個月,休息日時的實際外賣收入都能夠達到萬元以上。
在外賣業績提升的鼓舞下,我又帶領員工對堂食進行了進一步調整,引入了部分秦門的產品,在旁邊開辟了新的門臉。通過活動促銷,堂食的銷售也開始穩步回升,兩個月的時間基本恢復到了先前的水平。
“在這6年多的經營過程中,我從排斥外賣等新事物,到后來的主動學習、主動請教,除了收入的增長外,心態的開放是我近些年來**的收獲。”
接下來我打算在店鋪內功方面下些功夫,線上線下已經初入正軌,但店內的管理和流程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也是我的成本控制不如秦門的地方,畢竟他已經開了10幾家店了。
不急,慢慢來,這也算是我給自己定的新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