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節省時間,選擇在外吃早餐。消費升級下,健康養生的飲食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早餐有了一定的要求,不僅要求吃的飽,更要求吃得健康。
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Mintel)發布的《早餐-中國,2016》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早餐食品總消費將從2015年的1.33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1年的1.948萬億元人民幣。
到2021年,在外食用早餐市場銷售額預計將突破8400億元人民幣,超8000億的在外食用早餐市場容量,誰都想分一杯羹。但是,早餐市場真的這么好做嗎?
早餐市場發展現狀
早餐,是中國人一日三餐中必不可缺的一餐。長期以來,早餐市場主要由油條、包子、煎餅、豆漿霸占天下。路邊攤和街邊小店一直是主流銷售方。
近年來,為了增加盈利渠道,不少餐飲品牌紛紛進軍早餐市場。其中既有真功夫、嘉和一品等中式快餐品牌,也有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品牌。
然而早餐市場依然不溫不火,傳統的街頭小店并沒能做大做強。大多數早餐店往往都設置在地鐵公交站附近,經營者往往懷著投資少,租金低的想法,想先從檔口慢慢做起。
可是隨著人工,材料等成本的上漲,消費者對早餐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小店想進一步擴大往往后繼乏力。
大型餐飲品牌也未能憑借早餐給業務帶來持續增長。星巴克與2012年就推出了早餐產品,但是此舉很難為星巴克在中國的擴張帶去實質性的效果。
今年星巴克Q3財報顯示,其中國/亞太區營運利潤率從26.6%下降到19%,下降達7.6個百分點。中國區門店同店銷售同比下降2%,這是中國市場9年來的**下降。
除了星巴克,其余入局早餐的餐飲品牌發展勢頭也并未達到預期。
早餐生意為什么不好做
8000多億規模的早餐市場,無疑是一座金礦,但是從路邊小店到品牌餐飲,都無法持續從中掘金,無非是以下原因:
客單價低,利潤微薄
早餐與午餐不同,消費者并不愿意為一頓早餐花太多的錢,他們的心理預期價格往往在5—8元左右。
而且油條,包子,豆漿等產品的價格往往在1元左右,商家要想盈利,唯有在早晨短短的時間段內做到薄利多銷。
租金高,經營壓力大
早餐高峰時段,消費者主要是上班族。由于時間緊,他們在家與公司之間奔波,很難做到專門繞路去吃早餐。因此早餐店往往開在人流量高的地方,這些地方的租金也往往很貴。
據商業地產云智庫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租金同比增長1.8%。由于產品利潤低,租金高,讓早餐從業者的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靠外賣平臺盈利難
近年來,很多商家借助外賣平臺拓寬盈利渠道,但是早餐外賣卻很難做起來。
一方面4—6元左右的配送費和早餐均價差不多,消費者不愿意為較高的配送費用買單。
《早餐-中國,2016》報告數據也顯示,在訂購外送早餐時,37%的消費者愿意選擇免費配送的商家,只有26%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比外面買的早餐高的價格。
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更看重早餐的便捷屬性,早餐對配送時間的要求很嚴格。動輒2,30分鐘的平均配送時間,導致用戶體驗非常差。
標準化程度低,出餐慢
“兩根油條,一杯豆漿,即拿即走,不耽誤上班。”這是早餐***常見的消費場景,背后是早餐隱藏的***重要需求—快—方便快捷。有媒體曾調查過早餐消費方式:75%的人選擇順路買著吃,15%的人專門早起吃早餐,10%的人選擇其它方式。
但是傳統的早餐店卻做不到在客流高峰期快速出餐,一方面,煎餅、肉夾饃等產品制作流程長;另一方面,服務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人一多就容易手忙腳亂,浪費顧客大量時間。
早餐市場的全新打開方式
專注市場做品牌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產品、環境、服務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早餐店衛生環境,服務質量往往不達標。
創業者要想進軍早餐,必須具備品牌意識,規范研發、采購、生產加工等環節,并從產品標準化、服務標準化等方面滿足顧客需要。
多樣化經營,延長營業時間
傳統的早餐店,往往只做早餐,只掙早上的錢,中午晚上都停止經營。
創業者如果想開早餐店,可以多元化經營,比方說早上賣包子豆漿,中午賣蓋飯面食,晚上賣饅頭稀飯。這樣既能避免浪費房租,減少成本;又能拓寬盈利渠道,增加利潤。
做好外賣業務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重要的一餐,也是極易被消費者忽略的一餐。很多年輕人為了趕時間上班而選擇不吃早餐。
在餓了么、美團等外賣集團進軍早餐市場后,消費者就多了一種選擇,可以訂好外賣到公司,省下了排隊等待早餐制作的時間。
一些早餐品牌比如曼玲粥鋪、三米粥鋪,早就在探索早餐外賣的盈利模式,外賣業務一旦能做好,就會擴展更多的消費群體。
但是在對外賣第三方平臺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嚴把質量關,規劃好配送時間和費用,才能贏得更多消費者。
結語
8400億的早餐市場看似是風口,但真想有一番作為還是困難多多。
隨著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品質生活,早餐市場也將擁有更多可能性,早餐品牌更應以消費者為核心不斷創新升級,滿足新興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方能實現持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