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中,不少農人會跟我提到中央電視臺7套的《致富經》頻道,有的說:“當時青春年少的我就是一章不落地式看啊,踏入農牧業路,也離不開這個綜藝節目‘耳聞目睹’的陶冶。”有的說:“一般有發家致富門路的都不跟人說,自己悶聲發大財,這綜藝節目在公共場所播出來,不科學呀!”也有朋友跟我說:“每個禮拜天家里要看《致富經》,感覺掙錢非常容易,這些小型致富項目看起來不難操作呀,真的能掙錢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我認為挺有意思的話題:《致富經》里的項目是真的嗎?可以復制嗎?
首先,作為一檔電視欄目,我們得承認《致富經》做得很成功。
不知不覺,《致富經》已經做了21年。通過這檔節目,我們學會了養雞、養鴨、養泥鰍、養娃娃魚、養牛蛙、養蛇、養面包蟲、養蛤蟆、養蝎子、養蜜蜂、養鴕鳥,學會了種蘋果、種桔、種柑、種金柚、種蘑菇、種葡萄、種獼猴桃、種山藥、種藕、種火龍果、種石斛……
雖然我們可能只有陽臺那屁大點的地方,頂多養點多肉。
這是一個很魔性的節目,妥妥地傳遞社會正能量。你會發現,養什么都能掙錢,種啥子都能發財!
看上幾期,你會后悔爸媽為什么不把你生在農村?生在農村,小時候沒咋干過農活的農二代,看完后會想趕緊辭職,回家養雞鴨牛羊鵝魚,心再大點的蛇蝎虎豹鱷魚梅花鹿也想養,口味重點的蚯蚓毛蟲蟑螂都想養!不想搞養殖的就想回家種地,種花種草種果園!
畢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到農村去改造自我,順便走向人生的**了。
對于在水泥森林里,方寸鍵盤之上殫精竭慮的我們,看《致富經》,除了致富,其實還包含著田園牧歌般的幻想——
一畝田,三分地,和心愛的姑娘,種上果樹和蔬菜,養點雞鴨魚,自給自足之余,還能賺大錢,擯棄了工業文明的丑陋,置身于理想化的自然美之中,雖身處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但一點不妨礙你發財。
光是想一想,都讓人有點小激動呢。
而《致富經》的花式取名,巧設懸念,堪稱標題黨祖師級別。這一點,小編也自愧不如。
牛糞可以當黃金?怎么個當法?靠賣地瓜,也可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3月純賺500萬的農村大哥,一年狂賺2000萬的窮小伙……
說實話,光看標題我眼睛都綠了,有立馬去領導辦公室辭職的強烈沖動。
另外,天南地北的方言,樸實自然的衣著,甚至有些蓬松臟亂的發型,透露著一股天然的質樸,使得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這些都會讓觀眾產生撲面而來的親切感和由衷的信任感。
種地的,背后就是田。賣煎餅,面前飄炊煙。節目讓主人公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做節目,用自己熟悉的方言來敘述自己成功路上的成敗得失和心路歷程,將他們***真實、***自然的一面展現出來。
看了幾集,你會發現,這些創業者的經歷都大起大落,不出意外地飽受挫折:家庭變故(離異、親人死亡傷病等)、事業受挫(親友強烈反對、資金斷裂、技術瓶頸等)、健康問題(意外事故、重大疾?。┑鹊?,不一而足。
比如說《三招速成的創富奇才》就十分典型:身負90萬貸款的齊峰要背水一戰,決心致富,這是他的激勵事件。齊峰的目標就是瞄準獼猴桃市場,采取行動。硬桃子,軟桃子和沒人要的桃子,三起三落,在沖突中推動事件發展,***終達到高潮———齊峰實現目標,成為獼猴桃種植領域的奇才。
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
既然他們都能成功,我又何嘗不可?勵志正能量,永遠是《致富經》吹不倒的大旗。更感人肺腑的是,《致富經》里還充滿我們早已拋諸腦后的集體主義。主人公往往先富帶動后富,衣錦不忘鄉鄰。
《致富經》里的種瓜得瓜,春耕秋收,和典型的現代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就算你很努力,生活可能并不會給你回報,你看不到你正在搏斗的怪獸的血條在哪里。但《致富經》里的鴨子肯定會茁壯成長,創業者**總能撥云見日。
這樣的價值觀,如一鍋燉得剛剛好的雞湯,甘之如飴,讓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