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京東**機器人餐廳“京東X未來餐廳”在天津生態城正式營業。從點餐、配菜、炒菜、傳菜到用餐、結算,智能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后臺貫穿餐廳運營全過程。消費者點餐后,后臺將炒菜任務分配給烹飪機器人,機器人依據菜譜進行菜品的烹制,**由采用自動駕駛和高精地圖技術的傳菜機器人,將烹制好的菜品送到餐桌前。
?

影院造型的等位區、360°全屋環繞式立體投影、一排排的傳菜機器人、機械臂上菜、千人千味配鍋機……這就是海底撈智慧餐廳。
在這家斥資1.5億元打造的新店中,昔日奔走在各個餐桌前的服務員被機器人取代;自動出菜機與前臺點餐系統連通,機械手臂會將選好的菜品放到傳送帶,再由機器人送到顧客桌前。
碧桂園:計劃在全國開1000家機器人餐廳
?
作為房地產企業的碧桂園也跨界參與進來,只是顯得有些“另類”。碧桂園在今年9月宣布,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并計劃引進1萬名全球**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機器人餐廳項目正是孵化于此。
碧桂園計劃在全國開1000家機器人餐廳,由機器人完成下單、端菜、炒菜、做飯、洗碗等全過程,“因為我們老板是順德人,公司又在順德,所以我們首先教他們學順德菜。”餐廳工程師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說道。據悉,機器人目前已學會24道順德家常菜。
?
機器人餐廳優劣 各方觀點不一
除了這些被人熟知的品牌,在新聞網頁中輸入“機器人餐廳”,隨之而來的報道一條接一條……這邊各地的機器人餐廳如雨后春筍般開張,另外之前嘗試***批吃螃蟹的機器人餐廳卻已經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湘鄂情旗下機器人炒菜快餐店在北京開業半年就關門;長春**特色機器人飯店經理一年多關門歇業;2015年12月,蘇北**機器人餐館曾經風光一時的“思坊機器人餐飲”走到了盡頭……機器人餐廳,到底如何呢?
?

正方:機器人餐廳降成、提效
?
1.減少了人力成本。
?
智慧餐廳所有設備都采用數字化管理,智能機器人參與度很高,基本上不用人工干預,可以讓原本服務崗位的人員轉移到機器人管理崗,像京東X餐廳一名后廚工作人員可同時管理5臺機器人,海底撈的無人餐廳開業以后降低了40%的人工費用。
?
2.提高了經營效率。
當餐廳里大桌不夠用,需要兩人桌或者四人桌拼桌時,傳統餐廳的臺位信息人工記錄管理,造成了臺位使用效率的低下。而智能餐桌系統能夠支持拼桌、轉臺、加臺等多種臺位操作,操作靈活便捷,杜絕信息不對稱,有效提高餐廳工作效率。
并且機器人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工作,真正使餐廳做到24小時營業,可以將營業效率發揮到**化,增加客單量,提高利潤。
?
3.減少顧客等待時間。
?
有的智慧餐廳可以讓顧客在線上提前點餐,避免再到線下門店等位;有的則會通過當季菜品推薦、店面主打等推薦形式,幫顧客做出抉擇,從而將點菜的時間節省出來。
?
而在支付環節,顧客可以在智能餐桌上隨時結賬,并且配套的收銀后臺系統可即時看到每一桌的買單情況,云端信息同步,自動打印小票,顧客付完款即可開出發票,節省顧客等待發票的時間。
?
反方:成本并不低、缺失人性化服務
?
1.成本并不低
?
思坊機器人餐飲機器人餐廳老板道出了實情:思坊機器人餐廳總面積約350平方米,2014年春節前開張,營業8個多月,光支付10個員工薪水就硬虧50萬元。再算上40萬元房租、80萬元裝修費和其他設備等損耗,加起來虧損近200萬元。可以說,只要開**店,每分鐘都在虧損。而且,***重要的一點是來的顧客大多只玩不吃。
?
據悉,一臺餐飲機器人的成本是6.5萬元。假設一個服務員的月薪是3500元的話,加上住宿、餐補、獎金、節假日福利等費用,一年的成本約為6萬元。而且機器人服務員不用吃飯不用住宿,還不怕累,后期維修成本也不高,這樣長期算下來確實很便宜。但是,大部分地區的餐廳服務員工資并沒有達到3000元,并且服務員可以收拾桌子,上菜傳菜還能與顧客溝通交流,這些都是機器人無法比的。
?
2.服務不人性化
?
有條件的顧客之所以愿意選擇規模大、檔次高的酒店就餐的原因,很多是由于這些酒店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顧客不同,需要提供的服務也會有所區別,除了讓顧客享受到常規的服務之外,能夠設身處地為顧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才能讓服務員的服務超出顧客的預期,獲得更好的效果。而機器人傳菜顯然不能提供這種服務。

?
3.菜品沒有人情味
……(下文詳解)
?
廚師職業將被代替?
?
隨著機器人餐廳的不斷報道,很多人提出了“廚師職業將被取代”的觀點。對此,小編不以為然。
?
為何?一家餐廳的核心是什么?服務?裝修?都不是,是菜品。不論是前幾年以互聯網思維開餐廳的x爺牛腩、x太吉,還是時下冒出的各種網紅餐廳,開業時都成為行業的焦點,但皆因產品口味問題遭到質疑而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
那么,機器人炒菜口味到底如何呢?
?
據報道,京東炒菜機器人所使用的菜譜,由特邀的八大菜系名廚進行溫度、時間、用料的標準化打造,首批有四十多道美味精品呈現,保證口味正宗。而海底撈研發了一臺千人千味配鍋機,可以滿足“加麻、加辣”、“少鹽、少油”的需求,高達0.5克的**化配置……雖然報道盡可能詳細的說明,機器人炒菜的口味標準化、質量有保障,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少了點什么呢?
?
少了人情味
?
記者在東單北大街上的智能餐廳看到,由于開在協和醫院附近,來用餐的顧客有不少都拎著CT袋或藥品,“能否不放辣”成為他們***關心的問題。相關負責人介紹,機器本身可以對個性化需求進行設定,但這家店主打快餐概念,菜品采用標準化生產,因此沒有辦法滿足太多人的個性化需求。
?
前段時間,烹飪藝術家微信也曾轉發過一篇關于機器人炒菜的文章,文末很多烹友表態,“機器人炒出來的菜沒有靈魂”、“死氣沉沉”等。
?
做廚師的都知道,有句話叫““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做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要做好一道菜,需要掌握好火候、時間、味道等,這需要人類廚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觀察。而很多炒菜機器人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去走,無法應對實際操作當中可能出現的其他情況。比如菜多炒個三十秒和少炒個三十秒都會對口感產生重要的影響,人類廚師可以視情況而定,機器人的程序卻不是說改就改。
?
餐廳***重要的還是得回到菜品和服務上。一家味道不好的餐廳,即使裝修再好,菜不好吃也是不長久的。而沒有人情味的餐廳,顧客也并不忠誠。因此,餐廳老板在思考如何省成本的時候,應該要思考如何管理,重視后廚和服務員這些人的能動性。
?
少了藝術性
?
烹飪是什么?烹飪是藝術。
?
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劉廣偉先生曾經提出過“烹飪是五覺審美的藝術”理念:
?
繪畫、雕塑是藝術,豐富了我們的眼睛,滿足了我們的視覺審美需求;音樂、歌曲是藝術,愉悅了我們的耳朵,滿足了我們的聽覺審美需求。同樣,烹飪也是藝術,能夠同時滿足我們的味覺、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的所有審美需求,所以說它是一種“五覺審美”的藝術。
?
我們用視覺感知食物的形色之美,味覺感知食物的酸、甜、苦、鮮、咸,嗅覺感知食物的腥、膻、香、臭,觸覺感知食物的脆、嫩、酥、爽,聽覺感知菜肴的聲音和口腔咀嚼的聲音。只有這“五覺審美”的理論才能支持、指導烹飪藝術的實踐。
?
五覺審美有四個特點:其中有一條便是作品不可數字復制性,一首動聽的歌曲,一幅精美的繪畫,通過數字技術,可以**的復制千份萬份,烹飪作品則不能,因為嗅覺味覺觸覺不能數字化。但它可以留在每一個品位者的口中,余味無窮;它可以留在每個欣賞者的心中,終生不忘。
?
廚師是什么?**的廚師是烹飪藝術家,他能夠面對各種高品質食材,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天賦,為食客烹制既美味藝術又安全健康的佳肴。
?
大董將莫奈色彩、潑墨寫意手法、 八大山人的繪畫技巧等融在菜品設計中。(詳細內容可見今日二條文章)
?
烹飪藝術的理念,也得到越來越多食客和同行的認可。不論是大董意境菜還是前段時間被熱議的“40萬天價菜單”,都在向我們展示著烹飪藝術的魅力。
?
烹友們對“40萬天價菜單”的熱評
?
如果出現了人工智能廚師……
?
除了炒菜機器人,人工智能也成了近日的熱詞。
?
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一位人工智能新聞主播(AI主播)完成了它的亮相。這位“AI主播”不僅能用與真人無異的聲音進行播報,連唇形、面部表情也能完全吻合。它永不疲倦,24小時在崗,播報消息時還不會出錯。
?
前幾天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AI系統,據說只要給一張美食圖片,就可以自動識別出食物的食材、加工程序有哪些,吃貨們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出想吃的東西來。
?
人們在感嘆“AI主播”**的同時,也不禁開始擔憂,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會不會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看看這張來自央視新聞的圖片,相信它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
如果只是準確無誤的做出一道標準化的菜品,確實會被取代。但廚師,有情感、有個性,與顧客有溝通,像大董、孫兆國等這樣的烹飪藝術家,難得一遇,想要讓人工智能做出符合五覺審美的烹飪藝術產品,并不容易。
小結
機器人炒菜、人工智能,這些高科技被人類發明出來,本就是服務于人類,合理運用可以帶來了便利,它可以代替廚師做一些枯燥的重復新工作,比如切配、攪拌,可以實現前期的批量預制。
?
海量、**的運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優勢,
?
但腦洞大開的創造性思維卻是人類的專利,
?
它不能復制烹飪藝術,也不能取代烹飪藝術家!
?
策劃:烹飪藝術家
部分素材來源:北京日報、新芽NewSeed、爬山虎機器人科技、央視新聞、腦極體等,版權歸作者所有。
編輯/設計: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