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項新零售技術突破背后都是上百次的測試檢驗,圖為無人支付技術測試。
新零售不僅是超市領域,咖啡店、便利店、母嬰店等各種零售業態,都有重構的機會,只有重構才能創造新的東西。
早上6點,這座城市的睡意尚未退去,一輛裝載著新鮮蔬菜和水果的小貨車卻已經停在某小區門口,補貨員正在向智能菜柜里補充生鮮。當整個城市蘇醒,過去走到菜市場才能買到的新鮮蔬菜已經被送到家門口。無人零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催化,雖然仍有不成熟之處,但已經以多種形態在更多社區、辦公室一點點鋪開。每一種讓生活更便利的模式背后都是無數次的加班與調試。辛苦,未知,更有可能失敗,只要有一點點推動行業進步的機會,雖千萬人吾往矣。
無人零售曲折前進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市場重新迸發活力,“生鮮+餐飲”超市、無人便利店、智能貨柜等新業態層出不窮。創業團隊憑借靈活的運營模式和敢于試錯的勇氣,無疑是推動行業蝶變的先行力量。他們也曾經歷裁員、閉店、融資失敗等諸多不順,但縱使道路曲折,團隊依然在保持前進。于是我們看到,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從門頭溝的試水,到進入主城區的忠實里社區;在樓下智能菜柜從十幾個社區網點到鋪進上百個社區;小麥鋪已經走出北京,開放加盟在天津、河北等城市落地。
由于要開創嶄新的商業模式,創業團隊每天的工作都充滿了未知數,項目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并不完全被人掌控,難度和壓力都要加倍,挫折和失敗也是常事。紫竹院街道某小區內的“蔬心食客”智能菜柜已經鋪設了好幾個月,雖然能為小區居民24小時提供生鮮產品,但是其設備運行起來尚存在不穩定性,制冷風扇時有故障、按鍵不靈敏、補貨不及時等問題也都存在。
盡管設備的技術門檻難以跨越,還需時間不斷迭代,蔬心食客相關負責人仍充滿信心,他們本是遠在京郊的生鮮供應商,看準了社區居民的便利性消費需求后便大膽創業,既利用到自身的供應商資源,也打破了供應商身份的邊界。走出舒適區后,要面對的就是接踵而來的難題,并且要承擔項目初期的高成本投入。目前蔬心食客智能菜柜每個網點的日銷售額平均為300-500元,遠不能覆蓋物流配送成本,但他們還會繼續增加網點數量,并考慮增加補貨頻率實現一日兩配。
革新需要先行者
一個行業的革新永遠要有一批敢于“身先士卒”的人。創業與原來穩定的工作有很大不同,**零售人安利英認為,創業團隊***重要的特質是好奇心、凝聚力和專業能力。小鑫曾在一家日資便利店任職多年,2018年初離職加入了一個初創無人便利店品牌,負責運營工作。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盡管無人便利店被社會和消費者認可尚需很長時間,但是總要有人邁出從0到1的***步。
當然,一個新業態從萌芽到**存活,過程中可能會走的彎路并不容易被準確預估。有時候,創始人一個簡單的決策可能會使項目的走向急轉至失敗,也有可能帶領團隊幸運地轉向下一個新風口。小藍單車曾被稱為用戶體驗**的共享單車,CEO李剛作為**騎行愛好者,對騎行體驗顯然十分敏感,于是不斷升級單車性能,搭載專利車胎、變速器等,由此帶來的高成本卻阻礙了單車的鋪設速度,導致小藍***終在共享單車的群狼廝殺中落敗。小e微店在做無人貨架之前也曾嘗試做過O2O配送、無人便利店,在經過了一次次的前期試錯后,***終才進入無人貨架領域。
價值不會被淹沒
盡管創業項目的成敗與否,具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每天都有很多創意被扼殺在搖籃,也有很多項目***終石沉大海,但是它們總會對行業、對社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啟示。
創業者對商業的推動價值不會被淹沒。以北京為例,隨著疏解整治工作提速,社區商業存在一定空白,當連鎖便利店尚未深入社區時,便民生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2016年北京市的便利店飽和度為14467,即平均14467人擁有一家便利店,排名為第28位,24H便利店比例排名為第11位。便利店作為***接近消費者生活的一種業態,是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質的一種重要載體,當傳統便利店受到選址、租金等限制無法快速、深入開到廣大社區中時,無人便利店或許能成為很好的一種便民商業補充形式。
在模式沒有跑通之前,市場質疑和批評的聲音不可避免,模式一旦跑通后,將對消費者和零售業帶來實際價值。無人零售背后是對物聯網、人像識別、AI等大量技術的不斷應用和升級,以及對技術與零售二者之間碰撞融合的不斷嘗試。從無人收銀到門店流程再造等,技術賦能傳統零售的形勢可以有很多種,每一步積累都很重要。“新零售”不僅是一個概念,總需要有這么一批創業者,把坑都踩過,被虐千百遍,畫出新零售的真實模樣。
對話高管
零號元素聯合創始人安利英:無人零售將成商業毛細力量
北京商報:新零售對零售業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安利英:按照傳統零售門店的運營模式,一個中等規模的店鋪一年的人力成本就可達上百萬,因此很多企業很早就在考慮壓縮后臺和前臺重復性的人力勞動。但新零售中的“無人”概念不是沒有人,而是無人值守。無人店鋪的后臺一定是有人的,去負責包括店鋪的布點、商品的選擇、系統的建設維護等工作。
隨著科技進步,傳統零售店勢必要不斷利用技術手段提升門店效率,朝智能化方向升級發展,技術可以無限先進,但零售要有溫度。消費的體驗、商品與需求的匹配度等都是實際運營中的重點,無人店鋪***終還是要比拼企業的零售運營、供應鏈能力,實現人、貨、場的高度和諧。
北京商報:無人零售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安利英:無人零售領域尚處群雄逐鹿階段,談規模盈利、想象空間還是有些為時尚早。盡管目前國內物流行業已在電商帶動下快速發展,但是就單個城市看,其內部的短途運輸并不發達,延伸至商超、便利店末梢,深入消費者的**100米、50米的運輸能力還有待提升。而無人便利店在早期布點并不密集的時候,企業很難獲得樣本量足夠的底層數據,就更難實現用戶畫像、**營銷等深層次的數據挖掘利用工作。目前市面上散而雜的無人便利店只有在不斷合并更多網點后,才能帶來大量級數據的結合,供應鏈、數據等方面的集聚優勢才能顯現。
北京商報記者 徐天悅/文 張笑嫣/攝